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美国国家利益及其全球战略决定 ,美国卵翼下的的“台独” ,将是 2 1世纪中国的心腹大患 ,“台湾问题”将成为对中国国家意志的最大考验  相似文献   
2.
“和平崛起”战略不仅是中国高层向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选择。这一战略是在同一时代主题、同一战略目标和同一利益要求下对邓小平“韬光养晦”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语录     
《公关世界》2009,(7):7-7
中国的崛起道路很长。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刚剐开始,邓小平留下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至少还要管一百年。 ——吴建民讲述中国外交60年韬光养晦仍要管100年。  相似文献   
4.
宋伟光 《职业》2009,(1):43-43
在象棋中,"卧槽马"可谓攻守之上佳利器,行军至底象前一格,攻可将军抽车,守则以象为掩护严防巡河车.在职场上,"卧槽马"则用以比喻善于把握人才市场走向,司职份内工作,拒绝轻率跳槽,精于韬光养晦的一类人.因为金融风暴,除了招聘职位质量的下降,企业的招聘数量相比去年同期也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政治     
《领导文萃》2011,(2):137-138
中国挑战西方核心价值观 北京抛弃“韬光养晦”,这有两种解释。在国内,中国政府渴望向民众展示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在事关国际地位的问题上别无选择。与30年前不同,当今中国足迹和利益遍布全球,必须捍卫,中国经济影响力在全球的扩张导致与西方争执和冲突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郑庄公以他的多谋善断开创了春秋初期“郑庄小霸”局面,对内韬光养晦,平定内乱,巩固统一;对外推行挟天子以令诸侯、远交近攻、结强制弱等外交政策。其政治行为在客观上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不仅对自己国家强盛做出了贡献,而且对春秋时代的传统影响极大。对其道德和历史地位都应给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话叫“吃亏是福”,听起来好像是弱者的自我安慰,可实际上,这句话渗透着道家处世的大智慧:以常人不舍得的付出来换取常人得不到的收获,这是道家最高明的处世之法。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有不固。”于是田成子制  相似文献   
8.
坚持韬光养晦,不当头、不称霸、少树敌,是邓小平在国际风云剧变、形势严峻的20世纪90年代前后提出的国际战略方针。它以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和壮大我们自己为主旨,是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这一方针不仅指引我们在错综复杂并且面临强大压力的国际环境中,争取了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和国际合作空间,创造了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在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仍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对外战略策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以往的外交活动中显示了重大作用和指导性。我们不能把它仅仅理解为妥协、退让 ,要深明其内涵 ,并随时代发展赋予它新内容 ,指导外交新工作。“韬光养晦”没有过时 ,今后的外交策略更需要它。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是要审时度势,争取主动,独立自主;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灵活务实思想方法和个人风格的体现。学习、研究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