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6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74篇
管理学   225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45篇
人才学   58篇
丛书文集   3607篇
理论方法论   546篇
综合类   3773篇
社会学   250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41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481篇
  2013年   403篇
  2012年   582篇
  2011年   582篇
  2010年   527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651篇
  2007年   517篇
  2006年   462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313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李嘉图笔记"中,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这是揭露资产阶级社会剥削本质的经济学入口。但是,他更关注这一正确的经济学基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地缺席于可见的近期经济学表象中。马克思发现,一旦李嘉图讨论资产阶级社会中发生的具体经济活动时,这个劳动价值论就会被悄悄遮蔽起来,商品、货币和资本与劳动本身的关系畸变为不同生产物质要素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李嘉图不能理解,资本关系不是物,而是一种支配性的生产关系。他无意间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属于资本家的这些物性对象,本质上都是过去工人劳动的产物。并且,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在新的生产过程中的运作,仍然是由活劳动推动的。这一发现必然使马克思走向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2.
2019年11月,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公布了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术期刊评优结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界最高荣誉"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属国家一级学会。每五年组织一次对全国高校文科期刊的评比表彰,旨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推动高校社科期刊办刊质量提升,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有关专家通过会议评审方式,采取统一评分、专家讨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从全国近2000种高校社科期刊中评选出103种"全国高校社科名刊"、159种"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201种"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等奖项。  相似文献   
3.
4.
《社科纵横》2019,(3):31-36
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社会中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解、人与物主客关系的颠倒以及符号差异性对整个社会的奴役与控制,对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无疑,其消费异化思想是对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然而,鲍德里亚却把自己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改造"——这个"改造"既包括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外在补充,也涵盖对马克思劳动异化内涵的误读以及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批——看作是自己对马克思的空前超越。殊不知,他已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悖离中落入了形而上学的陷阱。因此,鲍德里亚最终只能退回到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在象征性交换的虚无之中来寻求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付清松 《东岳论丛》2019,40(5):85-91
广义的不平衡发展是马克思在关于"历史之谜"的唯物主义致思中叩开的新的"历史之问",它在认识论深处触及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历史辩证法立场上坚持具体统一性和灵活的客观性与必然性,拒斥抽象统一性和机械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在狭义上,他揭示了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结构性前提,亦是其再生产的后果,更是其危机扩大再生产的伴生物。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增强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的理解进而坚定"四个自信",抵制新帝国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剥夺性积累,巩固和扩大公有制主体地位从而规约资本的创造性破坏作用、防止地方的"底特律化"等具有认知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的思想就传入了中国,梁启超在传统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贯通中对它进行解读;早期国民党人在批判资本主义,建构民生主义中对它进行评价;无政府主义在反传统中认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虽然各有局限性,但又各有自身的意义。以十月革命的经验解读马克思主义,遮蔽了对马克思思想早期传播的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对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上海科学生活》2002,(10):92-93
在人类生活的漫长岁月中,7000多种疾病不断地袭扰着人们。为了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科学家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同各种疾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1892年10月7日,德国医学家培顿科斐(亦译作:彼腾科夫)勇喝霍乱菌以身实验,引发了人类对人体免疫的思考及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表征人类社会进入整体发展时所使用的重要概念.世界历史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经历了一个客观的动态演进过程.其最早起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初,广度和深度拓展于资本主义大工业之时,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