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48篇
社会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构想了善治下的教育制度,将人的美好生活方式、城邦善治与教育融合在一起,据此出发将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公共事业,同时设定了自由教育的精神和传统,确立了体、德、智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这些教育思想不仅代表古希腊教育发展史上的最高成就,而且对西方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是其伦理学思想的代表作,书中阐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德性就是中道”,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与德性相关的选择性、实践理性以及与社会性生活密切相关等特点。这些对当代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关于谬误的理论主要载于《工具论》的《辩谬篇》和《前分析篇》中,另外在《修辞学》一书中也有阐述。在《辩谬篇》中,亚里士多德从分析反驳入手对谬误做了定义和界分。《前分析篇》中所体现的特点正是要以明确谬误研究中的逻辑因素。作为逻辑应用理论的现代谬误理论,它的产生和发展表明它不是来和现代形式逻辑竞争的,更不是用来反形式逻辑的,而是作为形式逻辑的一个补充,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相似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共同的中庸和中道思想,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们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必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含义、内容、实现途径以及各自对后世的影响这些方面对这一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进行剖析,以充分吸收这一思想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5.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方和西方"轴心时代"的重要代表,在道德学说上分别提出了"志气"观和"行动主义"德性观。强烈的实践精神是其道德伦理的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休谟的伦理学认为,人的品格对于行为以及支配行为的原则具有优先权:有德性的品格指导和迫使人们审慎地实践。在传统的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或康德的伦理学中,品格从属于实践的审慎:德性仅在激发有德性的行为时才被需要。而有德性的品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用"自爱"这个术语来理解的。一个有德性的人的自爱使他能够适当地估计实际的情况并且展示在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德性。尽管如此,休谟的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仍存在着重大的一致性,因此休谟的伦理学也是一种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欧布里德的“说谎者”悖论和赫拉克利特的“亦此亦彼”悖论,两者携手挑战亚里士多得的“不矛盾律”。西方的“真值间隙”、“变值”和“语境敏感”诸方案成功地消解欧氏的一些“弱”例;但是本文的“复合命题”方案试图消解欧氏的“强”例,较彻底地表明:欧氏挑战 (亚氏的 )“不矛盾律”失败。最后,本文指出赫氏的“亦此亦彼”悖论挑战“不矛盾律”成功;但是我们为了“实用”需要而把“亦此亦彼”修订为“可此可彼”,指赫氏犯“矛盾定义”谬误,使赫、亚二氏“平分秋色”!  相似文献   
8.
公民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古希腊城邦孕育了最早的公民观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最早提出公民理论的学者。作为西方公民理论的源头,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思想涉及到公民与城邦的关系、公民资格和公民政体等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理论对今天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式"与生物遗传方面的"基因"是同一个概念,从而它既是实体也是普遍,是先于任何具体、个别、感性的生命物质而存在的一种形式和质.因此,自亚里士多德开始,两千多年以来人们对于柏拉图的理式论的误解和批判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悲剧的理解,张爱玲认为人性的偏执、情欲的盲目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她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性.尽管她的小说可以说是"对时代颓废与家庭败落的怅惘与悲叹",可以说是对男欢女爱的冷眼旁观,甚至可以说是"开向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但这些都不是张爱玲小说的最高命意.相反,它们都构成了张爱玲借此表现人生、探索人性的一个背景,一个五彩缤纷的悲剧舞台,舞台上演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性.从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悲剧观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美学思想的极好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