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案例】:张某系朱某雇用的司机。2011年4月,张某驾驶车辆时因发生车祸而死亡。经交通管理部门认定,张某驾驶超载的货车进入小客车专用车道行驶,且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2011年5月,张某家属以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为案由,起诉至法院要求车主朱某、挂靠单位某运输公司及某保险公司赔偿损失。法院经核实,判决:保险公司赔偿张某家属医疗费、死亡赔偿金22万元;朱某赔偿张某家属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交通费、住宿费13万元;运输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其余各项损失由原告自行承担。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8月3日,河南省精神病医院被河南沈丘县法院执行局的法官,从医院的银行户头上划走了15.5万元。之前,沈丘县法院一审和周口市中级法院二审,都认定该医院在强行收治一位名叫吴春霞的"病人"时,程序违规,造成了侵权。这15.5万元,是法院判决给吴春霞的赔偿款,包括10万元精神抚慰金。法院认定医院存在过错吴春霞是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上访  相似文献   
3.
莫特 《老年世界》2009,(16):16-17
精神损害重几斤几两,恐怕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然而,有时候,这个貌似无聊的话题竟然无法回避。为了5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婆婆和媳妇对簿公堂,丧子之弋痛和丧夫之痛——法律的天平能称出它们的份量?  相似文献   
4.
《社区》2011,(28):59-59
日本民法第710条规定:“因侵害他人的身体、自由、名誉及他人财产权,依民法第709条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除对于所产生的财产损害进行赔偿外,加害人还应承担财产损害以外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5.
保险法与侵权行为法的交错——保险金给付与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侵权行为被害人同时拥有对加害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与对保险人的保险金请求权之时,依据损益相抵的法理,无论险种如何,其保险金一般均不能从损害赔偿金中扣除.但定额的伤害保险中存在着加害人为投保人的特殊契约,即被害人的保险金受领是基于加害人的保险费支付.对此特殊领域问题的处理,我国尚未有定论.在日本判例法上,将受害人的保险金受领作为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的考虑因素,通过斟酌抚慰金的数额对加害人的金钱支出进行评价,从而达到维护公平之做法值得借鉴.此外,应当通过法律(强制投保的情形)以及条款(任意投保的情形),规定或约定定额的伤害保险金应从损害赔偿金中扣除,从立法上对此问题给予事前的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6.
佳木  江南 《老年世界》2008,(5):13-14
因不满公婆对自己的“欺负”,媳妇一怒之下在多家知名网站发帖恶语攻击,最终被公婆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告上法庭。2007年11月15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林洁如被判删除在互联网上以“湖心草”等网名发布的所有帖子,并在网上向原告张先生夫妇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4000元和公证费损失3500元。  相似文献   
7.
公正 《伴侣(A版)》2007,(2):28-30
一份奇特的遗嘱,不但让死者无法顺利下葬,入土为安,而且还连累了生者,让他们陷入了一场尴尬的名誉侵权官司。到底是谁的错?法律又如何来界定这起奇特的官司?  相似文献   
8.
《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了精神抚慰金,第16条规定了残疾赔偿金与死亡赔偿金,而没有规定被扶养人的抚养费请求权。由于"两金"在性质上属于精神抚慰金,所以,"两金"与精神抚慰金不得主张;尽管"两金"与被扶养人的抚养费性质不同,理论上似乎可以并用,但由于"两金"在赔偿标准上采取了"遗失利益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使对受害人及其家庭的救济达到了如同没有发生侵权损害一样,所以,被扶养人的抚养费亦不可以与"两金"并用。  相似文献   
9.
杜仪方 《浙江学刊》2015,(1):140-147
《国家赔偿法》第35条指出,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在浙江"张氏叔侄案"中,法院考虑侵权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过错程度、侵害的具体情节以及受害人精神损害的后果这三项因素,在客观基准的范围内确立"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而"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也能促成国家赔偿精神抚慰制度尝试摆脱抚慰性质。  相似文献   
10.
丈夫起诉离婚,并在离婚诉讼二审期间被妻子拍下与陌生女子的裸照。离婚后,李女士将前夫张先生诉至法院,索赔精神损害赔偿金20万元。2014年3月初,这起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案,经北京市三中院审理,最终判定男方赔偿女方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