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原本于人的生命活动 ,肇端于其现实的生命体验 ;离开了人的实际生活遭遇与感受来谈审美 ,审美便成了空中楼阁。但审美又不能停留于生命体验 ,必须实行自我超越 ,才能上升为审美体验。自我超越的途径是将原有的生命体验予以意象化改造 ,使之成为可供观照的对象 ,并以审美的态度给予再体验。由此生成的审美体验亦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而进入审美领悟和审美愉悦 ,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下的生命感发。这一审美活动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审美的基本性能的展现。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艺术的本体"这一论断,不仅为我们把握各门类文学、艺术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而且在观照艺术形象上增强了分辨率。意象不仅仅涵盖文学艺术中林林总总的自然景象,还包括芸芸众生的人生世相,以及想象中的、梦幻中的异域世界(即象外象)。并在气韵生动的意象中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3,(7):101-107
在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共同植根于人的生命体验 ,并生成于生命体验的自我超越 ,前者作为超越性生命体验的主体化建构和后者作为超越性生命体验的对象化显现 ,虽有分化 ,而仍属“一体两用”。正是这种生命对生命的关系 ,决定了它们在审美过程中的相互感通与往复交流 ,且最终在审美感悟的境界里达成复归一体的生命汇流。这也是审美主客体关系区别于一般的主客二分 ,更宜于用“天人合一”作归结的缘由。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传记文学的文体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文学艺术重新呼唤人文精神的氛围中, 传记文学以其特有的文体品格肩负着传播生命之火的光荣使命; 其震撼人心的真实魅力, 穿透历史与现实的现代意识及新闻眼光,又构成当代传记文学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5.
迎春 《社会工作》2008,(11):1-1
汶川在我心,社工四川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这一震揪住了社工的心。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天灾严重威胁的时候,社工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点燃心灵,用其特有的职业精神与四川人民心手相牵,谱写了一曲重建我们家园、闪烁着时代之光的生命摇篮曲。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在论述审美关系方面的独特性最能体现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形态特征。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感兴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客体关系最为独特的理论范畴,它以触物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无预先立意的情况下偶然碰撞并交融为基本的情感形态,作为审美客体的物充满了主动的宇宙生命感,与审美主体之情相互依存从而互为主体性。第二,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结果的独特理论范畴,尤其是其中的兴象范畴,最为明晰地揭示出感兴生成意象的独特审美经验。第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独特品格皆有深刻揭示,它强调审美主体的胸襟情怀和人格修养,同时也强调客体所表征出的独特的宇宙生命感。需加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论并非同一概念,前者具有更为广泛和突出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运用视觉因素反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有效地传播品牌信息是视觉识别系统的意义所在.通过对视觉传播方式与视觉心理的分析,主要从品牌形象的生命感、前瞻性和延续性方面研究探讨多形态视觉识别设计方式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华女子学院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概念UIS(院校识别系统)设计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郑敏与牛汉有着相同的创作经历、诗歌追求和艺术个性,这是他们的诗歌具有可比性的基础;其诗歌在意蕴上都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强烈的生命感、犀利的批判性等共同点;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教育背景、性格特征、写作实践等存在差异,其诗歌在相同的意蕴中也存在细微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高寅 《公关世界》2016,(14):53-56
“气韵生动”经晋代谢赫提出,为“六法”品评画艺的标准之首,历代至今也成为书画家创作与欣赏的品评标准之首。笔者认为,其中“气”应泛指书画作品中笔迹、形态所产生的气势、气场、气息、气脉等感觉;“韵”应泛指笔迹、形态所产生的节奏、对比、变化、过渡、平衡、和谐等感觉;“生动”应泛指笔迹、形态所产生的生命感、流淌感、艺术真实感等感觉。书画工作者在实践中是会体会到这些感受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绘画以线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形成了东方主义的绘画特征。以线为造型手段使中国古典绘画具有模糊深度空间的特征,形成介于写实和抽象之间的独特空间感型,达到韵律感和生命感的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