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的沉沦     
郎遥远 《领导文萃》2012,(7):118-121
"犀利哥有典型精神分裂症状,凤姐有典型自恋性病态人格症状,在中国娱乐媒体都红得发紫,让人匪夷所思!"一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心理学副教授的朋友,  相似文献   
2.
杨晓 《学术研究》2001,18(10):114-119
本文通过大量日占时期台湾殖民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总督府确立殖民教育方针的过程,殖民教育方针的内涵与实质,以及殖民教育方针实施对台湾人民的精神奴役所造成的历史及现实危害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从文化的视角揭露了殖民文化对殖民地人民的精神伤害和历史的歪曲.  相似文献   
3.
系列电影 《小时代》 继承了海派文学书写现代性体验的传统,然而却展现出消费时代一个消弭了历史与地理意义的闭合欲望空间.资本是 《小时代》 中个体生活样态内在的运行逻辑,也是外在的魅力源泉,并实现了对于个体精神的影响与规训.在资本追求感性快乐与引发物质差异的双重作用中,《小时代》 反映出主体精神分裂的时代症候,并由此成为关于分裂的寓言式呈现.  相似文献   
4.
在《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中,法国当代哲学家吉莱斯·德勒兹与利克斯·瓜塔里认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人们心中的欲望源泉,又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因此,为了使人们能够挣脱资本主义,欲望本能需转向为欲望机器。通过精神分裂分析,他们提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才是“去俄狄浦斯化”的革命代理人,这与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造就自己掘墓人的思想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5.
陈杜梨 《社区》2013,(5):29-29
大凡在媒体上发表文章的人.几乎都曾用过笔名。很多作家还不止一个,如茅盾就用过90个左右的笔名,而鲁迅用过的笔名多达128个。有人说,作家使用笔名有3个理由:第一,一个女作家想伪装成男性作者。第二.因为某种原因作者需要隐姓埋名。第三.知名的作家要写不同类型的小说。当然了,这3种情况都存在,但是也有其他例外。而有一种情况被讨论得最少.那就是笔名与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6.
同其他后现代哲学家一样 ,批判性地反思近现代主体一直是德勒兹反传统理性主义的中心支点。在其主要代表作《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中 ,德勒兹为我们提供了“欲望机器”、“精神分裂者”、“块茎”、“游牧者”等后现代主体概念 ,这是在批判反思基础上进行的重铸新的主体模式的尝试。这种主体模式借助于传统主体的形式却有着不同于传统主体的旨趣 ,它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原则 ,倡导去除一切形式的“规范化认同”和“能指之暴政”。德勒兹的后现代主体本质上不过是逃脱了资产阶级的现实原则、逃脱了超我和自我的压制、解除了辖域化和编码的欲望之流的承载者。  相似文献   
7.
<五号屠场>是冯尼格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是美国文化变革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一个典范."就那么回事"在小说中重复了一百多次.要充分理解这部小说,不仅要认识到这句话在意义层面上的重要性,而且要全面了解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德鲁兹和伽塔里的精神分裂分析学(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对德鲁兹和伽塔里的精神分裂分析学作初步的介绍和评估,其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他们对欲望的重新规定进行探讨,第二部分涉及他们对欲望在不同社会的演变,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俄狄浦斯化"的解释,第三部分则基于他们的有关论述而集中说明精神分析学与精神分裂分析学的关系以及精神分裂分析学所想象的"欲望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母亲因遭到暴徒欺凌而生下儿子吕多,仇恨使得母亲对儿子吕多百般刁难,吕多因得不到母爱而导致精神分裂。本文力图在心理学与文学之间搭建平台,探析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物精神层面的剖析实现对其行为层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好莱坞热门电影《黑天鹅》中女主人公尼娜具有典型的精神分裂特征。依据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的理论,试图探讨尼娜的精神世界。尼娜在"本我"(死亡本能和爱欲本能)和"超我"(母亲的规训和控制)之间进行激烈的挣扎和对抗,并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其自我毁灭的一刹那也象征着本我人格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