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0篇
人才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决策探索》2008,(11):88-88
今天,我们“母爱在行动”特别行动小组抵达重灾区德阳、绵竹市。我和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莫文秀、邓婕、蒋勤勤、佟梅、心理专家金韵蓉等行动小组的成员一起,在灾民集中的绵竹南广场探望了部分受灾儿童和孕产妇。  相似文献   
2.
张绍华 《社区》2002,(9):34-34
人们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然而,笔者在绵竹市剑南镇仁泽社区里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居委会主任冯彦、副主任王有会和文书赵世英这三个女人唱的一台戏,却是那样的艰辛,那样的不容易,当我想起为他们写点什么时,脑海里却只有那些看似极小起眼的小事情……  相似文献   
3.
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以下简称“鹤童”)的社工在汶川大地震爆发后的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并执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灾后重建项目,在重灾区绵竹先后建立起两所面向灾区孤老、孤残以及高龄、患病、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长期照护专业机构——“红十字鹤童绵竹市紫岩护理中心”和“红十字鹤童绵竹市东北敬老院”,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过去一年多了,四川绵竹灾区各阶段的救援、安置及重建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我们也发现,绵竹市基层女干部在震后高强度的工作、生活节奏下’生理处于疲倦状态,创伤后很多不良的心理反应也在慢慢呈现出来。随着绵竹市机关工作逐渐正常化,妇女干部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如,社工在与绵竹市委科技处某女干部交流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她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压力有较为强烈的倾诉欲望和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5.
两年前,聆听了由绵竹市师培中心组织的四川省教科所殷宗 祥老师领导下的几堂科研课,了解到一个新的概念——随课微写。 回来之后,想把它尽快地融入自己的课堂。可左思右想,始终不得 其法,那段时间如鲠在喉。后来,有幸参加“十年盼成长‘攀灯’ 助绵竹”的学习观摩活动。由江苏省“攀灯”名师工作室联盟团队, 带给我们的视听盛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其中以刘荃老师所讲的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醍醐灌顶。  相似文献   
6.
2009年4月10日,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成立的青红社工服务站(以下简称青红社工)在四川省绵竹市的东方职业技术学校(汉旺分校)正式揭牌启动。如今,一年过去了,青红社工的“团结社区、发展生计”项目不仅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开创性,还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此,我们也想总结—下青红社工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以便与各位社工同仁以及关心社工成长的人们一起分享和共勉。  相似文献   
7.
题目设计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廖智,女,24岁,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舞蹈学校老师。2008年5月12目,由于要在家中陪伴10个月大的女儿,廖智放弃和朋友一起去海南游玩的机会,不想遭遇地震,女儿和婆婆被夺去生命,她也失去了双腿。  相似文献   
8.
4月14日上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绵竹市遵道镇棚花狮子村里一片"新"意盎然.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民房崭新亮丽;道路、设施一应俱全:投资1000万元、由江苏常州援建的棚花狮子村旅游集散中心及年画刺绣传习所即将竣工.日益完善的传习所和游客集散中心正如一座"传承之桥",在全村人的心中定格.该项目与剑南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年画产业园、汉旺地震遗址公园等一大批旅游精品的建成,将成为绵竹市旅游与文化完美结合的标志工程.  相似文献   
9.
在“5,12”特大地震中,绵竹市劳动保障局综合楼垮塌,办公楼倾斜开裂,办公设备损毁,职工重伤2人,轻伤13人,家属死亡4人:基层劳动保障所(站)死亡1人,重伤2人,轻伤7人。重灾面前,绵竹劳动保障干部职工置自我安危于不顾,全局转移到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小平房和4顶帐篷中继续工作,并派出人员奔赴各受灾乡镇和各救助点。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展现出劳动保障队伍团结拼搏、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10.
绵竹市是一个拥有26个镇乡的县级市,总人口51.2万.其中城乡劳动力32.3万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13.8万人,由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的有序化的劳务输出2.5万人。2004年,全市实现劳务总收入8.4亿元。农民人均纯劳务收入超过14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