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38篇
  免费   559篇
  国内免费   102篇
管理学   65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5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513篇
丛书文集   979篇
理论方法论   539篇
综合类   6866篇
社会学   594篇
统计学   81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282篇
  2014年   684篇
  2013年   735篇
  2012年   719篇
  2011年   861篇
  2010年   747篇
  2009年   694篇
  2008年   562篇
  2007年   674篇
  2006年   563篇
  2005年   432篇
  2004年   311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志愿服务乡村是社会参与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乡愁文化”和“社会理性”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缘由所在;性别、年级、学校类型、了解程度和志愿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着力点在于智力支持且具有文教活动倾向性,但也存在意愿与行动脱节、认知流于表面、能动性不强、缺乏思想引领以及对小微志愿组织的支持缺位等问题。乡愁文化嵌入大学文化、引入激励机制、打造志愿组织“大家庭”、牢守宣传育人“主阵地”、强化智力支持优势、补齐理论技能短板、关爱“小微组织”成长、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体系等可有效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  相似文献   
2.
I call for a globally informed sociology of comparative placemaking that integrate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rocesses and includes the ephemeral, institutional, and personal. By placemaking, I am referring to the explicit or tacit cooperation among people to create, maintain, and give meaning to places in space through bodily occupation given differential resources and constraints. I review select place, space, and community-based literature about urban, Black, migrant, LGBTQ, and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s to think about how we can build upon and integrate multiple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insights to form an explicit placemaking research agenda. A US focus on neighborhoods contrasts with a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of global urban networks, social polar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global urban studies (Ren, 2018). I argue for a placemaking research agenda that bridges insight from US Urban Sociology with Global Urban Studies to consider how various structures and actors constrain and facilitate place projects. With a globally reaching and comparatively informed sociology of placemaking, we can illuminate our multi-structured story of place and agency in context. We can answer questions about how and why we co-create and are simultaneously disciplined by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相似文献   
3.
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的发展形式,是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它扎根于农村传统的亲邻互助网络,其本质在于经济互助,表现为有组织地发动邻里、志愿等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帮助和服务。社会各界应将其作为重要实施方略,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其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以资金互助为基础,以组织动员为抓手,以服务互助为重点,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要阵地,创新各类互助养老模式,着力形成稳定多元的资金来源,培育互助队伍,增加互助内容,从无偿到无偿、低偿相结合,探索建立标准规范的服务管理评估制度,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互联互通,最终尝试建立圈层化、整合化、网络化、制度化的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4.
China’s pension reform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as allowed a majority of China’s population to be covered by a pension scheme. Of particular note has been the New Rural Pension Scheme (NRPS), a voluntary programme introduced starting in 2009. One goal of our analysis is to assess that pension scheme, using a variety of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cluding data drawn from recent (2013 and 2015) nationwid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s (CHARLS). Our analysis involves an explor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eneros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NRPS and other pension schemes currently in place. We als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reforming the current “quasi-social pension” component of the NRPS by substituting a universal non-contributory social pension pillar. In connection with our assessment of the NRPS, we note the unusually low benefit levels for rural China.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终端"推动者和实践者。现阶段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新兴组织不断涌现与党组织作用削弱的不适应,"权力和资源缺失"与服务刚性增强的不适应,村民自治进一步发展与群众政治参与欠充分的不适应,群众诉求多样化与满足渠道单一的不适应,部分党员党性不强、意识淡化与始终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适应等问题。在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莱西会议精神"指导下,全面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上高度认识是前提,加强支部建设是核心,坚持法治、完善村民自治是重点,紧扣服务、创新制度是关键,统筹协调、综合配套是保障。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治理研究陷入了本土化与主体性双重困境,中国农村社会基础的深度转型,农村研究方法的缺陷以及大规模村庄研究的局限,要求中国农村研究回归深度的村庄研究,尊重农民主体性。在回归村庄研究的方法论上,文章认为要突破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等研究视角的局限,把市场化这一变量纳入分析视野中。村庄主位、农民主体、市场化过程同国家宏观治理体系的互动逻辑,应该构成后中国农村治理研究时代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SARD)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世界未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趋向。本文探究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及来源 ;立足娄底地情 ,分析了其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实现娄底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1978~2002年,湖北省乡镇企业在企业单位数量、对经济增长贡献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对该省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和不断完善,乡镇企业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乡镇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乡镇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私营企业女工权益保护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私营企业中 ,普遍存在着职工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的问题,尤其是女工权益受侵害的问题更为普遍,也更 为突出。女工权益受侵害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方面的,也有企业主方面的,还有女工个 人方面的。制定专门的《私营企业法》,明确劳动契约原则,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 职能,加大新闻机构宣传与监督力度等,是有效保护女工合法权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不合理的农地产权制度有碍农村土地的优化利用 ;合理的农地产权制度能够促进农村土地的优化利用。由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 ,因此 ,创新农地产权制度 ,重塑农地产权主体 ,以立法方式界定农地产权内容 ,加快农地产权的证券化进程 ,可以达到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农村土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