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7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要]中国人重视家训,因为家训是体现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信仰的符号,是家的精神根基,是根植于内心的行为准则,家训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到家庭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兴衰。宋代四川眉山苏氏家族因其清正廉洁的家风和经世致用的家训培育出了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三苏”家训的内容、内涵和特色加以研究,从文化背景、地域特征等方面挖掘出“三苏”家训产生的条件,以期为中国的童蒙教育改革、为社会风气的引领、为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宋代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承找到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就三苏关于道、情、性话题的论辩进行阐述,从三苏以人情为旨归而解经出发,通过六经的人情之辩、与朱熹的道性论辩以及儒释道三教融突这三个方面来凸显三苏的心性哲学。面对心性理气的时代核心话题,苏氏父子不离其中,为心性的性情之学寻求形而上的支撑;其道、性、命、情、善,融突而和合,构成了苏氏理论思维的逻辑系统;其学虽杂于道,禅两教,但仍归宗于儒家圣人之道。苏氏蜀学在理学思潮中虽居非主流,但亦为推动理学思潮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苏辙将其文集命名为《栾城集》,尽管有些令人产生疑问,但往往以为大概因其祖籍栾城之故,很少有人深究。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并非如此简单。应结合作者的家庭、经历、思想乃至心态等多方面的因素,从深层来探索。本文正是试图找出个中原因,以期有助于对作者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才能深刻地了解别人。在学术的各个领域里,从清代顺治朝始,直到咸丰末年,经历了约二百二十年时间,四川处于沉睡之中,直到同治朝四川人才如梦初醒,一部分有志之士励志奋进,脚踏实地的在学术中潜心探索,以赫赫实绩瞩目于国内,一种进取心、危机感趋使四川人百折不挠地奋斗,改变学术落后的面貌,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四川学术异军突起,达到了空目繁荣。  相似文献   
5.
北宋天圣以前川民「怀土罕趋仕进」。天圣以后,「应时务用」的观念成为了时代的主导观念,因而促成了「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的蜀学汇入时代的主流。这是三苏文章与欧阳修古文革新思想合拍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6.
"唐宋八大家"的"三苏"作品中,论说性散文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论说性散文主要包括史论和时论两个方面。"三苏"作品的论题和题材有不少共同点,史论多借历史大事件,论朝代的存亡兴废或人物的是非优劣;时论多联系当时现实,论时政的利弊得失和当代人物的臧否褒贬。这些散文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有明一代非常重要的巴蜀文人杨慎,学问博洽,茹涵既富,根柢盘深,方能在七子笼罩文坛之时,独立门户,有所创获。故杨慎的文学创作是基于其自身的文化积淀,其中之一是潜在地受到蜀文化的影响。杨慎对蜀文化的发展传承展开分析,又特别是对宋代三苏的文学成就展开全面批评,其中的重点是对文风和学风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三苏蜀学”的基本思想内涵,并通过对《东坡易传》的分析阐述了蜀学的几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包含着地域文化自信。巴蜀文化温良、敦厚、达观、刚强、自信的品格对宋代三苏家族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三苏家族的巨大成功则又丰富与提高了巴蜀文化的内涵与地位。北宋时期,四川眉州一带通经学古、习儒诵诗的学术空气浓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苏的文化禀赋与文学风格。而三苏尤其是苏轼,对巴蜀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对故乡有着终生不渝的眷恋。苏洵的政论、史论,纵横捭阖、说理性强,有战国纵横家之遗风;苏辙的政论、史论、策论,则杂糅了佛道、纵横之学,寓哲理于叙史说今之中,说服力极强。他们父子不同于传统儒者,也与王安石新学相对立,卓荦于世、自成体系,带有鲜明的巴蜀地域学术特色与文化自信品格。  相似文献   
10.
曾枣庄 《社区》2017,(23):13-13
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在中国文化史上已为世人推崇,他们是琴棋书画皆通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