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体上看,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作为一个以廓 清、构筑海南五指山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为主旨的系统工程,由琼州大学主持编撰的《五指山民族文化研究丛书》 在宏阔的视野和系统的构架中,首次对海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整体性的理论观照和把握。其系列成果的显现,就 是近年来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填补空白的开拓性标志。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7,(5):81-87
为优化五指山蜂胶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实验条件,研究运用甲醇溶剂超声溶解浸出法处理蜂胶样品,除去蜂胶中的蜂蜡及脂溶性杂质;辅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甲醇-0.4%磷酸(55/45,V/V)为流动相,在检测波长为270~360nm条件下,测定蜂胶中7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发现甲醇溶剂超声溶解浸出法处理样品操作简单快捷,与常规分析方法相比,HPLC法测定简便快速,回收率高,检出限低,精密度高,受干扰影响小,准确性好.结论:五指山蜂胶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均在国家标准含量范围内,且该测定方法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作品简介】该套设计作品为海南五指山黎峒文化园核心建筑景观设计方案,海南黎族建筑文化现正在申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套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原汁原味的黎族建筑文化。整套作品分别是设计封面、黎族殿设计效果图、黎族博物馆设计效果图、黎族游艺馆设计效果图。  相似文献   
5.
南部·海南     
《中文信息》2007,(5):17-124
海南的漂流全年可以开展,热带河谷漂流是海南岛主打推出的热门旅游产品。无论是浪漫惬意的万泉河漂流,还是惊险刺激的五指山河谷漂流都受到欢迎。[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巴巴变 《中文信息》2008,(1):128-129
海南民族博物馆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北面牙蓄岭上。其前身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海南建省后,改称为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是一座以贮藏、陈列海南省历史和黎、苗、回族文物,以及研究海南各族传统文化为主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占地面积56亩,始建于1981年秋,  相似文献   
7.
流云 《当代老年》2008,(8):16-17
2008年5月5日,奥运圣火经过三亚、五指山和万宁传递到琼海,下午6时,全国道德模范姚义德高举奥运火炬,走进庆典现场,并点燃圣火盆。姚义德是奥运圣火传递琼海站的最后一棒火炬手。在海南的火炬手中,既有成龙、章子怡等影视明星,也有李双江、周华健等知名歌者,还有杨澜、刘芳菲等知名主持人。  相似文献   
8.
楚楚 《中文信息》2007,(1):104-107
我向来不安分于一个固定的处所,这次来了海南读书,半个月不到,就趁着十一的长假时间去了海南省的最高峰——五指山!  相似文献   
9.
<正>以五指山为历史背景和母题主线的黎族歌舞诗《五指山魂》(以下简称"五剧")始创于2005年,是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剧孙凯和他的同仁们长期深入五指山区采撷民俗民风,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意见而五度修改的舞台综艺,先后在国内外开展文化交流演出,并获海南省首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剧作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舞美设计等奖项。自2012年以来先后在海口、北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该剧分为"喊山""天""地""人""恋山"五个篇章,以舞蹈、音乐、歌谣、幕景画面、灯光投影等艺术形式,铺就了一幅黎族特有的人文山水风情长卷。它借助钻木取火、开山耕种、祭天求雨、庆贺丰收、织绣筒裙、踏青  相似文献   
10.
丘溶的《五指山》诗是一首内涵丰富、形式优美的写景诗,显示了诗人的杰出才华。该诗在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及主旨的提炼上皆颇具匠心,不仅构建了一个想象的、超凡的审美境界,而且融入了不少文化元素,能予人以丰富的遐思。该诗在艺术上也特色鲜明,表现不俗。全诗以拟人为基本写作手段,再辅之以夸张、比喻、联想等,精准传神地绘景状物,把五指山写得瑰丽多姿,奇特雄伟,灵动而有生趣。该诗为诗人赢得了很高声誉,在明代诗坛上亦堪称佳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