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9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死刑制度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死刑的存废之争源于近代资产阶级人文思潮的兴起 ,至今仍绵延不绝。我国的死刑制度从无到有发展至今 ,在立法技术和刑事理念上都有明显进步 ,对死刑的条文规定和罪名界定也日臻严密 ,而严重恶性的刑事犯罪率的日益加剧仍是当今严酷的社会现实。理性地分析我国死刑制度的存废和完善问题 ,应从政策、甚至是文化传统等背景因素予以反思 ,才能做出新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行文幽默是刘墉散文的独特品性之一,这有赖于他深得中国现代散文的传统,也有赖于他多元的文化内涵和人道的精神。自由的、宽容的、明智的态度,并通过对日常经验的个人感悟,使刘墉建立了睿智、宽厚而幽默的散文世界。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西方理论家提出了各种新的意识形态理论,比较著名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提出的关于科学技术双重功能的理论,即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生产力,又是意识形态的理论.然而,由于二者的理论均未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然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揭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本质,也不可能为扬弃这种意识形态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洞见了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作用,主张在未来的共产主义意识中应消除科学技术与人的科学(哲学)之间的分离.在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建立科学精神与人道精神之间的必要的张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蔡锷讲情义     
钟倩 《领导文萃》2013,(13):56-58
做大事者必有可敬之处。蔡锷就做人而言,可说之处很多,简单说两点:首先,蔡锷是个道德感极强的人,重情义,知恩图报。这一点,又与他的人道精神无法分开。他虽身为军人,手握利器,却人情味极浓,不是那种机械化了的钢铁战士。最突出的是他对云贵总督李经羲的做法。李对蔡锷有恩,是李把他弄到广西,给了他良  相似文献   
5.
郭店简《尊德义》等相关文献为我们理解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的本真内涵提供了一个新的认知方向.近年的相关研究,略偏重和纠结于“知”与“强”的对应关系,多从单纯治术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古汉语中为一典型的兼语句式.这两个使令动词后加兼语、加谓词性词组构成的兼语句子所表示出的,乃是两种不同的教化方式.“知”与“强”二字亦并非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民可使由之”之“之”,既非指“民”,亦非指“王”,而是指“王教”、礼乐或“道”.此道、礼乐,是统治者和天下百姓所应遵循的最高原则,而王与民当共由之.旧注理解“民可使由之”的“王教”论域,更接近于问题的本真.《尊德义》通过“道”的本体义与随从、引导诸义间的内在意义关联性,揭示出了其德教原则的形上学根据.“使由之”或“使道之”这种为政、教化的方式,其精神本质就是要把“民”先天所本有的“道”在民自身中实现出来,而其实现的途径,则是“德教”.儒家反对使民“知之”,此“知”应读如字;其所拒斥的正是人主以强力推行其政令那种愚民的暴政.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绝非一种单纯为人君谋的统治之术.其将人先天固有之道“还”给人自身,导民由乎自己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政治理念,体现出了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和切实的人道精神.  相似文献   
6.
奥地利近代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一生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极力维护着人的尊严和自由,其作品充满着对人性的关爱和理解,对人道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深商 《金陵瞭望》2005,(4):13-13
50.6%受访者认为北京是个“宽容的城市,能容纳不同的人群和文化”,55%认为自己的朋友中有北京人,60.8%表示愿意同北京人一起工作。——这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最近对528名在北京从业的外来工进行问卷调查时得到的数字。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学理性传统与人道精神读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学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资源 ,贯穿其中的理性传统与人道精神是西方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思想动力 ,对建构主体性、现代性人格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在技术理性盛行、平面化感官化的后现代生存语境中 ,更需要重建价值理性 ,培养高尚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以生命美学的方法,阐述刘元举的散文创作,认为作家具有一种忧郁的情怀,一种艺术的敏感。他的作品充满着智慧,处处给人以知识的力量。对人文历史的强调与对人道精神的张扬,是他散文创作的一个特色。同时,他又是一位充满现实主义美学精神的作家,散文中充盈着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与对现实批判的锐气。他的写作不光是用智慧来证明一切生活经验,而且用作家的人格勇气去证明存在的希冀与良知。激情成为他艺术的勃勃之源。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以其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巧妙的心理分析塑造了许多广为人颂的女性形象。这些被称为"茨威格式"的女性形象,在内心激情的驱遣和时间催促下发生了蜕变,但又在作者所赋予的道德光环下得以升华,散发着理性的芳香。文章从这些女性形象自身,时间因素的作用,以及作者的创作心理等角度出发,对她们作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