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9):113-116
何炳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理论家。他的历史写作方法包括通史与正史并存,集体修史,历史编撰考虑的诸多问题,历史著述基本要求,编撰史学史、中国通史、文化史和历史教科书方法等。他为新史学的传播与构建做出了相当的贡献,理应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一突出席位。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史纂修情况、纂修思想,均呈现"凡四变"的阶段性。纂修思想,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述往事,思来者",一变而为"续统"、"述德",断代为史;自"为在身之龟镜"再变而为"以史治心"求"至治",记事由"实录直书"转而为"专事褒贬";三变为"辨正统";四变而为"国灭史不灭"。  相似文献   
3.
继上海出版了15卷本的《上海通史》、西藏出版了10卷本的《西藏通史》、山东出版了8卷本的《山东通史》、河南出版了4卷本的《河南通史》等多个省市纷纷推出自己的通史著作之际,安徽经过8年的努力,在近日也宣告本省的8卷  相似文献   
4.
庄氏史狱是清初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前辈学者研究成果众多,但多倾向于史狱于清初文化的负面影响,本文以清初私家修史为线索,从史学史的角度分析庄氏史狱对清初文化的影响,认为,史狱的发生,使清初以来蓬勃发展的私家修史遭遇挫折,但不足以动摇史家修史的热情。清初民间史家,经历曲折后仍坚韧前行。  相似文献   
5.
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康熙、乾隆二帝一方面尊崇程朱理学,提倡宋学;另一方面又重视汉学考证.他们这种汉、宋兼采的经学思想被贯彻到官方修史活动中,仿照朱熹《通鉴纲目》修纂了一批纲目体史籍,阐发清廷的正统之论、纲常之道和君臣之义,与此同时,又在官方其他史籍的修纂中贯彻了严密考订的求实精神.通过这些史书的修纂,清廷对宋学的义理说教进行了可靠的历史论证,把汉学治经的方法移植到官方修史之中,在义理发挥和严密考证两个方面占尽先机,既垄断了对历史的解释权,又披上了一层学术的外衣,不仅将经史之间的关系打通,而且影响了康乾时期学界对待汉、宋之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设馆修史功过得失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其泰 《河北学刊》2003,23(5):157-166
中国古代设置史馆始于北齐 ,大规模诏修史书起自唐初。以往论述古代设馆修史 ,多从批评角度着眼 ,这是很不客观、公允的。本文着重总结设馆修史的经验 ,主要论述 :(1)主修者在综理总揽、确定全书的记载内容 ,提高史书的价值 ;苦心擘画经营 ,从搜集史料做起 ;针对迁延多年的问题作出决定 ;精心修改史稿 ,使之成为体例协调的一代典册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2 )预修的史臣除分任撰修外 ,还在商议、制定体例 ,发挥专家之学 ,记载典章制度 ,以及抵制曲笔粉饰、力求写出信史等方面各效其能。(3)其教训和失误 ,则有权臣监修 ,乱加干预 ;成于众手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造成歧误重复 ;回护不实、徇情由笔等项。当前 ,国家纂修《清史》的工程已经启动 ,总结历代设馆修史的功过得失 ,对于完成此项重大工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对"官修史著"与"私撰史著"两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设定,是中国传统史学研究中的一项基本问题。笔者以前贤之说为基础,提出"官修史著"是指官府以一定方式编纂的历史或史学著作。其外延为一切因受到官方命令而编纂的史书。"私撰史著"是指并非基于官方的命令或委托而编纂之史著;其外延为官修史著以外的一切史著。史著修纂主体是否为官方,是区别两者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8.
王嘉川 《学术研究》2023,(5):117-132+188
清修《明史》过程中,不但纂修官对如何编修问题的理论探讨往往“读《史通》而兴起”,而且其实际施为亦常常“罔敢不持其律”,无论在史料的广搜博采、慎于择取,还是要求确定统一的修史体例,讲求体例的因时制宜原则,以及对《明史》纪传表志各部分内容的具体探讨,如各部分之间要互相协调,纪传应该记载哪些人物和事件,如何收录诏诰文章和辞赋作品,合传类传人物的分合原则与选录标准,是否保留明代士大夫以别号行世的称谓习俗,篇末史论应该如何设置,其内容的写作原则及其与正文的关系,要求摒弃前人在史论之后另设韵文式赞语的做法等,都明显受到了《史通》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史通》对《明史》纂修的影响绝不止于多所借鉴,而是扮演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角色,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对中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主要表现在:他是设馆修史制度的创立者,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提倡编撰史书,亲自撰写《晋书》四论;继承和发展了史学“褒善贬恶”、“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清史馆于1914年由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下令成立。赵尔巽受聘出任馆长后,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纂修人员的聘任。所聘纂修人员以前清进士为多,并适当照顾因辛亥革命落职从而陷入经济窘境的贫弱翰林。清史馆成员在清代光绪、宣统年间多已成名,入民国后成为世所瞩目的"清遗民"群体,所修《清史稿》也被视为"敌视民国"的"忠清史学"。从清史馆的人事结构及修史进程来看,清史馆成员的年龄、身份、文化立场既有共性,更有差异。当整个社会普遍趋"新",文化思潮日新月异之时,清史馆成员在东华门内的修史行为貌似"落后"、"保守",其实也是光宣文人深思熟虑之后的文化应对。他们的无奈、忧虑及"以旧撞新"都足以昭示现代中国文化格局的多重性及文化嬗变的曲折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