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28篇
社会学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名臣杜衍是历史上一位难得的好官。他出身于官宦之家,九世祖杜佑是唐朝名相,父亲杜遂良在宋太宗时任尚书度支员外郎。但杜衍尚未出世,杜遂良便英年早逝,母亲生下他以后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改嫁河阳,杜衍由祖父抚养长大。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30岁的杜衍进士及第,在朝中曾任御史中丞、刑部侍郎、枢密使等职;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拜相。杜衍为官清正,以善治狱闻名。  相似文献   
2.
唐朝社会 ,以农耕生活为基础 ;在贫穷而稳定的环境中 ,唐代诗人积累了浓厚的艺术感情。但到元代 ,城市兴旺发达 ,社会交往频繁 ,在经济活动和外界环境的撞击下 ,诗人无法象唐人那样积累情感 ,因此而宗唐 ,不成功就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吴澄是元代与许衡齐名的两大“真儒”之一,有“南吴北许”之称。他和会“朱陆之学”于有元一代,实起了“宋明理学”发展的桥梁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和哲学史的研究中,他的地位并不显赫,特别是在书院教育史的研究中,他拟乎是被遗忘的人物。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我这里主要是探讨吴氏草庐讲学与书院教育的关系,及其在书院教育中的学术地位,从而看出吴氏在宋末元初书院处于窒息时期所起的  相似文献   
4.
古代蒙古族法制思维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蒙古族在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法制与宗教相结合的司法体制,具有明显的草原气息与帝国情结,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产物,培养了民族自己的法律思维方式和特有的法律内容.  相似文献   
5.
元朝平宋过程中,开始在新占领区用中统钞替代南宋银钱楮,至元十七年正式宣布"江淮等处行钞废钱"。但中统钞在替代南宋旧币过程中,持续大幅度贬值,元廷甚至一度被迫承认白银流通,恢复铸钱。这一时期中统钞贬值,不能简单归因于纸币发行量过大,而与货币替代政策的失败密切相关。这既是元廷贬损铜钱价值的直接结果,更是中统钞难以适应当时中国南北银钱比价差异,被代表不同价值体系的铜钱、白银及南北银钱比价差异撕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古代养生家认为睡眠是调养身体的关键。唐代药王孙思邈在起居方面强调:“起居有常度”,“卧起有早晚”,晚清名臣曾国藩多次强调,养生要在“眠、食”二字上下功夫,他说:“眠所以养阴也,食所以养阳也。”那么怎样改善睡眠呢?听侯老师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7.
清朝雍正时期涌现过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如大学士张廷玉,以及封疆大吏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等。他们各施所长,使略显颓势的清王朝重新走上正轨,为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代名臣。如果仔细察看一下这些人的经历,便可知道,他们在康熙朝皆还是默默无闻,正是由于雍正皇帝能察贤辨才,并避其所短,用其所长,敢于把他们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使他们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其中,雍正帝大胆起用李卫,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元末顺帝时期,政治腐败,"三农"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农民生活困苦、农业生产落后、农村管理混乱、村社组织涣散等方面,腐败不堪的政府施政失败,导致了"三农"的相关政策执行不力,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直接导致了元末经济的崩溃,同时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速了元朝的覆灭,还对明初的相关政策措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元朝的廷辩     
廷辩是元朝特殊的政治运作方式和决策形式。廷辩的举行、结果的认定和最后的处理,都由皇帝决定。故谓之廷辩。它采用当事人双方当面对质、对辩的形式,论争某一具体事件或人物的是非功罪。廷辩多发生在忽必烈朝。由此追溯至蒙元之际佛道(全真教)三次大辩论,可以认为,廷辩是蒙古民族性在统治理念和方式上的体现。此后,成宗、武宗朝间或有之,后即未见,可知蒙古贵族的统治方法也显出逐渐汉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在元朝文化开放政策下形成的儒学被蒙古族上层统治者广泛吸取、利用 ,使得元蒙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