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长治 《民族学刊》2019,10(4):92-98, 128
姚莹《康輶纪行》是一部主要记今西藏及川西高原藏区史地及文化、民俗的著作。康藏之行及撰《康輶纪行》时,姚莹参考了《卫藏图识》等几部清代早期西藏地方志,从《卫藏图识》之《图考》上、下,《识略》上、下及《藏语》等卷中摘引了大量资料。姚莹重视《卫藏图识》的资料有迫切希望较深入地多方面了解西藏的原因。《康輶纪行》对《卫藏图识》资料的利用不仅量大,并具有利用其资料十分全面但又有重点等四个特点。姚莹对《卫藏图识》及资料价值的重视,说明《卫藏图识》修纂有特点,内容也显丰富,已是清代西藏地方志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2.
保罗 《西藏研究》2008,(3):7-17
P.T.1286号写卷颇具学术研究价值.文章对写卷中的重要字、关键词及其句法作了新的认真解读,通过字斟句酌,发现了一些被前人忽视的历史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进而重新将藏文原文译为汉文;并以P.T.1286号写卷藏文原文内容为主、其他相关史料为辅,探讨西藏远古史上的有关疑难问题,重点解析聂赤赞普之前部落林立时代卫藏等地著名部族的分布概况、大致方位,以及当时雪域高原社会的基本形态、政权模式、部落结构、部族关系等.  相似文献   
3.
藏族传统上将其分布地域分为卫藏、安多和康三大区域.三者既是藏语的三大方言区,也是三个不同的人文地理单元.文章对藏族的地域特点及三大传统地理区域形成的自然基础进行了讨论,指出藏族三大人文地理单元同青藏高原三大自然地理区域之问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自然地理区域是藏族三大人文地理单元形成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自然基础.文章还对作为藏族三大人文地理区域的康区的特点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霍巍 《西藏研究》2002,(3):52-60
佛教传入吐蕃之后 ,佛教石窟寺艺术也随之在西藏高原兴起。开凿石窟、雕刻塑造佛像之风在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经济中心拉萨初开其端 ,被称之为“吐蕃第一窟”的拉萨药王山查那路甫石窟 ,便是其中的一处重要的早期石窟寺遗存。① 但由于田野考古工作的局限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西藏高原这一佛教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并未能够从文献与考古材料两方面加以认真的识别与研究 ,西藏一直被认为是佛教石窟寺艺术分布图上一个几乎是空白的地区。近年来 ,随着西藏西部以皮央、东嘎石窟遗址为代表的一批石窟遗址的考古发现 ,②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19世纪中叶以来,拉达克被道格拉人占领的历史过程,从此,拉达克在历史舞台上失去了自己独立的身份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略论苯教历史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弘期苯教是在西藏本部原始巫教与象雄苯教相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由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的转型期 ,其特点为天人合一、王苯合一 ;中弘期苯教确立了雍仲苯教三界论的主导地位 ,推翻了王苯合一的宗教形式 ,建立了苯教教祖独立的宗教地位 ;后弘期苯教在吸收借鉴佛教理论的基础上 ,使其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神学宗教体系。  相似文献   
7.
安多方言和卫藏方言虽属藏语两大不同的方言区,但在一种超方言的文字统一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区别及联系在汉藏语系里虽非绝无仅有,也是异常罕见的.从卫藏和安多方言的发音入手,通过语音分析、比较,对安多人学习卫藏方言的方法进行探讨,将有助于两大语言区人们间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卫藏方言(拉萨话)与康方言(德格话)、安多方言(夏河话)的词汇进行了比较。文中指出,藏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一般是30%左右。藏语方言词汇的差别,除语音上的差别和构词方式上有某些差异外,主要表现在有的同一概念在不同方言里用不同词表示;有的同一词在不同的方言里含义不同或所指的概念恰好相反;有的词是某一方言特有的其他方言没有相当的词。研究藏语方言词汇,对于藏语方言的比较研究、语言史的探讨,当今,特别对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确定藏语标准语等方面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公元10世纪后半叶以来,卫藏地区许多旧寺院的修复和大量新寺院的兴建,是佛教在卫藏地区再度弘传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标志,为后弘期以来藏传佛教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通过梳理后弘初期卫藏十弟子的建寺弘法活动、藏传佛教各派形成过程中寺院的建设,勾勒了后弘初期卫藏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发展的大致轮廓,并简要分析了藏传佛教寺院在地域分布、数量和规模、僧伽来源、相互关系、寺院功能等方面所具有的一些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国立中山图书馆收藏有清抄本《卫藏和声集》,题下署"甲寅"字样,诗题下分别署"希斋"、"太庵"字样,鲜有学者注意到此集。此集系乾隆五十九年和琳、和宁在西藏任职期间的唱和之作。二人唱和频次之高,在少数民族作家中罕见。唱和之作在题材内容、艺术特点上也有较为鲜明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