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23篇
丛书文集   164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455篇
社会学   5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华夏古文明,徽州算一宗。浩瀚徽州文化,地名算一宗。展开古徽州的版图,那星星点点的村落名,无不映射出古老徽州的自然、人文景观特色,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安徽省休宁县的五城就是一个久破未开的地名谜,更是一个玩味不透、开掘不尽的千年古镇。五城地处县南26公里,处古徽州府通往所属婺源县的驿道上,如今依然为黄山市府屯溪或休宁县城通往江西省婺源县要道上。五城有三件宝,棕绷、米酒、豆腐干,享誉遐迩。五城,好气派的地名,望文生义即为五座城。缘乎此,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3.
李朝时期,朝鲜使臣频繁出使明朝,由于其另一身份为精通汉学的文人,因此与同样深受中国影响的域外文人进行了文学交流:李安讷同孔闻謤的诗歌酬唱,体现了中朝两国的文化认同;金尚宪与吴大斌的惺惺相惜,体现了文人间的友好情谊;李醉光与安南使者冯克宽、琉球使者蔡坚的文学往来,体现了朝鲜文学在安南等国的影响.朝鲜使臣在出使明朝的过程中,以文学为裁体,同域外文人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名地名的象征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宠儿》作为莫里森荣获诺贝尔儿文学奖的基石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极具争议和赞誉,地位特殊而影响巨大。作品中的人名、地名包含独特的象征意义,传达着多种背景文化信息,不仅深化和充实了作品的主题,也丰富和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在揭示托妮·莫里森集非洲黑人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女性主义等为一身的复杂的思想文化背蒂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多种作品解读的可能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风水宝地出英雄”,这是蒙古族地名传说的主要母题之一。本文立足于蒙古族地名传说中的英雄与故乡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其传统文化渊源、社会历史根源等诸层面的分析,认为该母题是在科尔沁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蒙古人故乡崇拜与英雄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法国文学的域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克鲁 《学习与探索》2006,4(3):133-135
法国文学成就辉煌,影响深远。从中世纪至今,法国文学中新的体裁、题材、思想观念、艺术手法对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法国文学自身发展与时俱进,既富有创新意识,又善于汲取前人和他国的优秀文化营养,同时也与法国政府历来对文学的发展高度重视有关。  相似文献   
7.
右安门旧事     
右安门的"门" 像北京许多有名无实的地名一样,右安门没有"门"已经整整50年了. 古时的右安门不是根据"左西右东"的地图属性所命名,而是从内廷(紫禁城)的角度来测定的方位.  相似文献   
8.
象来街从前确曾有象来老虎洞从来未曾养过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来街从前确曾有象来在北京的地名中,有许多很有趣味,能顾名思义.例如,象来街,一听其名,兴许就会想到,这个历史悠久的街名,同养象、驯象、洗象、演象等有关.历史上确实如此.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把目光集中在“域内”汉籍的研究上,而对“域外”汉籍,则很少涉及。近20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在域外汉籍的整理和研究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刊此次邀请七位这一领域的“拓荒者”,他们对域外汉籍的界定,域外特别是东亚的汉文小说、诗歌和戏剧的具体情况,域外文人对中国原作的拟效,国内汉籍的东传以及百年来中国文人对域外汉籍的寻访,都作了精练而全面的介绍,并提出许多尚待研究的问题。本期刊发域外汉籍研究的一组文章,就是希冀能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问题饶有兴趣的探索、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苏州古称勾吴,亦称工吴、句吴、攻吴、姑苏。约公元前11世纪,泰伯、仲雍自陕西“南奔”,建立勾吴,其后裔被周武王封为吴伯。其南奔路线,最有可能取“商於古道”,奔至今江苏晋江市一带筑城族居,后与古越部落融合,创造了文明程度不亚于中原文化且具地域特色的“湖熟文化”。吴国建都后,不断向东南迁徙,最终定都于姑苏(今苏州古城)。姑苏之“苏”,极可能为越语城邑台、宫地名。秦置会稽郡,治吴县,后有吴州、苏州之称,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