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7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杰 《中外书摘》2012,(1):83-84
就在那一夜,大明朱家的天下改朝换代,朱家的孩子们死的死、散的散。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进北京之前,崇祯皇帝朱由检把三个儿子叫到了身边。想着大明几百年基业要毁在自己的手里,看着还都是孩子的三个儿子,崇祯帝心里相当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一栗子店老板张先生,因栗子质量不好,心存愧疚,贴出一封200余字的"罪己书"——"试炒当日,蒙各位错爱买我炒栗,而后发现栗子内坏甚多,品质低劣......使买我栗者痛……我为此深感愧疚,自责不已……不敢欺人以牟利,故思虑再三,决定停业数日,再寻货源。不得好栗,暂不开业……"这封"罪己书"被作家马伯庸顺手拍下发到微博上,短短一天转发量过万。不少网友感慨"业界良心",也有网友质疑为炒作。  相似文献   
3.
《成才与就业》2012,(19):47+49
音乐会:"王者之声"爱尔兰国家合唱团——艾纽纳音乐会时间:2012年10月28日19:30地点:上海音乐厅在欧洲大西洋边缘、与大不列颠岛隔海相望,有一个美丽岛国爱尔兰。这是一个即使在战马上也要高挂竖琴的精灵民族,这里的森林山谷间潺潺溪流流淌着太多的感情,丰富得只有音乐才能抒发。  相似文献   
4.
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大明王朝轰然倒塌。不久,清兵入关,打败了农民军的抵抗,继而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但是,明朝的军民们并没有停止反抗,抗清斗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宁死不屈的慷慨悲歌。清顺治十一年(1654),清兵加强了对明朝残余势力的进攻。抗清前线湖南,很快被清军攻占。清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无数的湖湘  相似文献   
5.
人们感慨李自成推翻明朝腐朽统治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感慨其溃败之迅速。细究起来,李自成败亡原因很多,但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只用下层知识分子:埋下败亡的祸根李自成生于陕西米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崇祯三年  相似文献   
6.
晚明的才子     
聂作平 《领导文萃》2009,(23):100-103
甲申年(1644)三月十九日凌晨,大明末帝崇祯在北京煤山自缢身死。两天后,这具披头散发、只有一只脚穿着袜子的尸首被李白成农民军找到,草草安放在东华门外的一副原本安葬穷苦人家的薄皮柳木棺椁中。刚刚亡国丧君的大明臣工们面对他们圣上的遗体,表现得很是耐人寻味:痛哭中以头抢地的只有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上篇:日暮思陵噪晚鸦1644年,北京的春天姗姗来迟。除夕的钟声远去百日,紫禁城的寒风还在流连。让史家无限同情的崇祯皇帝终究没能拥抱甲申年的春天,随着“闯逆”破城,这位有心中兴、无力回天的悲剧帝王把尊贵的躯体、深重的遗憾和277年的祖宗基业一同挂在煤山(景山)的一棵老槐树上。一个王朝只剩下一个远去的背影。这一天是农历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平心而论,以崇祯皇帝的辛苦勤勉历政,他似乎不该成为亡国之君。崇祯以前的几代皇帝,很少临朝听政,甚至很少同群臣见面。他们的热情、才华、时间和精力,大多耗在了后宫。崇祯登极以后,竭力矫正自明…  相似文献   
8.
姜少勇 《社区》2009,(35):43-44
1627年,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7岁受遗命继承皇位。接这个烂摊子的时候.整个大明王朝如同行驶在汪洋中的一条船,通体千疮百孔,形将倾覆。崇祯皇帝每天旰食宵衣.夜以继日地批阅奏章.治理朝政,节俭自律,不近女色。  相似文献   
9.
陈岸峰 《南都学坛》2020,40(1):44-53
吴梅村自小为老师李明睿所赏识,并获其介绍给复社盟主张溥。因缘际会,吴梅村凭借个人才华与政治机缘而高中榜眼,作为主考的李明睿更因此而正式成为吴梅村的座师。在崇祯时代,朝廷内外不乏忠臣猛将,却均在内忧外患中束手无策。关键时刻,李明睿与吴梅村师生俩在南迁与核清军饷方面大胆上疏,吴梅村更冒死请求崇祯下罪己诏,可惜均未能力挽狂澜。历来有关李明睿的论述并不多,关于吴梅村的政治参与的研究也甚少,此研究或可为这对师生在甲申年间的政治参与略作补白。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5,(4):165-172
明清之际的"有君无臣"论,专指对于明代最后一朝崇祯君臣的评价。"有君无臣"论将君与臣做对立观,构成了对明亡事实的一种解释模式。然而在崇祯朝的庙堂之上,君臣之间以政治批评为指向,便时常有这样的论调。至清朝入主,明亡已成事实,遗民们虽怀着对故国旧君的怀念,但对"有君无臣"的结论却持了更多的保留意见。与此相对照的是清初统治者对"有君无臣"论的高调张扬,遗民与清廷两相对比构成了易代之际独特的舆论氛围。崇祯君臣、明遗民与清统治者对"有君无臣"的持论差异,反映出明末清初君臣观的冲突与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