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家人在近代三大革命运动中有出色的表现,这些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文史资料中记述颇丰,可他们在戊戌变法中的业绩却鲜有提起。其实,在京的“百日维新”以及在地方上惟一的呼应即湖南“新政”等重大事件中,客家人均不曾缺席,有的甚至担当起领导与骨干角色,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变革创新精神,历史应当为他们添补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劫后重逢1914年春天,徐致靖和康有为劫后余生,终于在杭州重逢,此时离戊戌年已近16个年头。两人目光一对,康即自称小侄,抢先几步,跪倒在地。徐也跪下,两人抱头痛哭。康说杭州当道朱瑞是袁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中一个主动放弃逃生机会而去选择慷慨赴死的维新志士。在历史上能这样为自己选择归宿的人物也是绝无仅有的。我认为促使他选择慷慨赴死的动机有三:其一,爱国忧民;其二,为实现自己心中资本主义的那幅完美蓝图而死(抑或说是为心中的信仰而死);其三,忠君酬主。而这三个动机的形成和他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生都处在矛盾中是谭嗣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廖保平 《领导文萃》2012,(10):83-87
谈到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新政,有一种论调是非常有市场的,那就是"民智未开"。这并不是什么新论调了,早在清末,当时的改革者就对这个问题有着十分深入的讨论,即便时至今日我们的见识未必能超越当时激进派的思想。在这里,我侧重说说"官智未开"。难于被肯定的"官智未开"官智未开是相对于民智未开而被提出来的。也就是说,民智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长素、广夏,字更生,别署西樵山人,晚号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早年随岭南大儒朱次琦学习经学。曾七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存,又讲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发起“公车上书”,同年中乙未科进士。1898年发动变法维新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失败后出亡海外,组织保皇会,  相似文献   
6.
戊戌变法:近代中国唯一可能成功的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午战后,中国社会上下曾出现过一次空前一致的政治局面,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总督巡抚到民间知识分子,变法维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清政府不再坚持洋务运动时期发展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的政策,而转向鼓励发展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恤商惠工”政策,这是近代中国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改革举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如果这一历史时期的安定局面得以保持,中国的近代化步伐本不至耽误太多。可惜改革领导者人为政治运作的失误,使近代中国唯一可能成功的改革招致挫折,并对后来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深刻影响,其教训值得记取。  相似文献   
7.
在回顾戊戌变法时期的国人办报高潮之前的办报情况基础上,从时代背景、启蒙思想、新式教育的普及以及当时的政策四个方面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入办报高潮出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列举了这次办报高潮中的核心报人及其思想,并对这次办报高潮的影响及意义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南方论刊》2013,(2):114-115
光祖中学位于深圳市坪山新区,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前身为光祖学堂,1906年由南洋爱国华侨捐资兴建。学校首任校长欧榘甲,是康有为门生,早年受业于万木草堂,与梁启超同窗共读,后参加“戊戌变法”。他首倡“家国之光”办学理念。学校深厚的办学历史给后辈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学校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以史育人,文化立校”育人模式,课程文化建设也独具鲜明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严复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实际状况为证,论定严氏确应归入学家的“同光体”诗派;继而剖析严复渐趋倒退的政治立场,视诗文为“小道”、仅可作“怡情遣日”之具、追求醇正古雅的文学思想,以及对国民素质低下的片面认识,揭示了严复传播西方文化与固守旧诗观念这一矛盾现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1925年翁同日记影印出版时,翁氏后人和张元济曾从"为师者讳"的目的,有意删去日记中的有关文字。文章根据日记原件与影印本作了对照,分别指出删改的文字,对研究翁氏本人和晚清史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