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晋十六国时期,除匈奴、鲜卑、氐、羌、羯等“五胡”外,这时在西北地区(今陕、甘、宁、青)还生活着其他一些少数族类,他们散见于史籍零星的记载中。这些少数族虽没有形成一定的势力,更没有力量称雄一方,但他们在这一时期的西北地区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塞、匈奴、月氏、铁勒四部名称进行了古音复原和考释。  相似文献   
3.
“月氏”读音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氏”,今有两读。本文通过对诸多史籍中关于“月氏”地理、历史的考察,并从音理、字形对其进行了分析,可以确定“月氏”应读为“肉支”。  相似文献   
4.
汉初思想家贾谊提出过若干重要的政治建议,其中多有因战略眼光的远大卓越形成重要影响者.<新书·匈奴>中发表的有关"备月氏、灌窳之变"的意识,是在认真体察西北民族关系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真知灼见.贾谊相关建议与对匈奴的"三表""五饵"彼此照应,形成了北边战略的全新思路.后来汉武帝对匈奴战争中争取草原同盟国的外交努力,开通河西走廊的军事成就,在西域与匈奴的成功争夺,都可以看作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施行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5.
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贺兰山有关岩画、黑山有关岩画以及伊朗派拉瓦德出土的青铜人像都出自崇拜牛图腾的月氏人之手.贺兰山有关岩画创作于公元前201年之前,黑山有关岩画和呼图壁岩画创作于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76年之间(或更晚),伊朗派拉瓦德(Payravad)出土青铜人像的墓葬及阿富汗席巴尔甘“黄金之丘”(Tillya-tepe)墓葬的年代均在公元前141年之后.尖顶帽和牛角形毡帽是古代塞人和月氏人在服饰方面的重要区别性特征,这两种帽饰可以作为确定墓主(包括岩画创作者)种群所属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战国、秦汉之际 ,月氏和乌孙活动的“敦煌、祁连间”即指今河西走廊敦煌至酒泉、张掖一带 ,分布于河西走廊东西部的沙井文化和骟马文化就是月氏和乌孙活动的遗存。不久 ,月氏打败乌孙而独占了河西走廊。约在汉文帝时 ,由于匈奴的崛起 ,月氏又被迫退出河西。此后 ,一直到汉武帝元狩二年以前 ,河西始终处于匈奴控制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羯族的种属问题,各学者观点各异,至今尚未统一的看法。今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分别从羯族的容貌特征、羯族姓氏、婚丧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说明羯族不同于"深目,高鼻多须"的月氏人,那种认为羯族为西域月氏人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祁连小月氏"族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一族源"论的影响下,历来史家都将战国秦汉间曾活动于河西走廊地区月氏及"祁连小月氏"视为同源民族.不过中外历史文献与实物资料表明,河西走廊地区月氏本由突厥、乌孙和羌所组成的一族三源民族."祁连小月氏"虽曾是河西走廊月氏的一部分,但其并不与西迁西域的大月氏同源于突厥族,而实际上则源于羌族.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地区由于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和年积温等条件均已不能满足粟类作物生长的需要,种植业开始逐步萎缩。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羌、氐、周人等人口大规模地向气候相对温暖的中原或东南部地区迁移。月氏、乌孙等大量游牧民族乘机大量迁入河西,完成了河西人口主体的历史性转变,河西地区经济形态也由农业为主转型为以畜牧业为主。  相似文献   
10.
语言变化规律常常呈现出无序—有序—无序这样的变化发展过程。语言的无序状态是绝对的,而有序则是相对的。这种无序与有序状态构成社会语言系统的“内稳态”。无序和有序是社会语言的非规范和规范的语言现象长期磨合,相互依存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时间有长有短,其中还有地域的差别,过程的结果是语言词汇发生了变异,词汇的发音也起了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大月氏”词汇的微观音变的个案考察,揭示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微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