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26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树垭村土家族传统梯田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根据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传统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特性,将其划分为梯田建造知识、生产知识、维护知识。这些传统知识在生态农业、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素材、稻鱼鸭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是当地居民积累生活经验、寻找生存之道,最终实现农业永续发展的智慧结晶。 本文以其核心区域王金庄村居民的日常饮食入手,意在描述梯田社会中食物从破土而出到送入口中的全过程,呈现当地在自然与文化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这种与自然相适应的文化模式以及由此而生的生态观念,形成了以藏粮于地、储粮于仓、节粮于口为主要内容的饮食体系,影响着当地人的行为选择,也发挥了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其核心保护区域王金庄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形条件复杂,缺土少水、旱涝频发,但梯田系统因独特的人文智慧延续近八百年而不衰。 文章以水为切入点,阐释水资源短缺情形下百姓的生存逻辑与生计策略。 村庄作为一个系统对自然环境进行着补救性适应、抗风险适应与常态适应,这些文化适应性举措使旱作梯田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也展示出古老农耕智慧对于农业永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与社会系统的保护,更是对现代农业后果的生态补救,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现实反思,对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寻。  相似文献   
4.
古永继 《民族研究》2007,4(3):96-100
国内有关哈尼族的研究近年来硕果累累,但有的论著中对某些史料的理解存在误区.本文以原始资料为依据,针对哈尼族研究中涉及到的<尚书·禹贡>记载与梯田的关系,明初黔西北、滇东北有无"和泥芒部府",康熙时参与反清起义的龙韬之地位与族属三个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考证分析,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桂林龙脊梯田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是自然景观与乡愁旅游资源的综合体,承载着景区的历史记忆,是延续和传承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文化的重要表征。留住乡愁文化对于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重塑乡愁记忆和树立乡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村民作为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旅游感知的内部视野,与作为外部视角的政府、游客和媒体有着不一样的建构策略,在深描各行动者如何"留住"与"重塑"乡愁的基础上,提出活化社会记忆、激发集体记忆、凝聚情感记忆和赋能媒介记忆的乡愁旅游发展路径,旨在强化乡愁旅游主体地位、增强乡愁文化认同、搭建乡愁情感纽带和创新乡愁文化感知。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哈尼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困难和机遇。第一,农耕稻作与致富奔小康必须并行,梯田文化之魂与市场经济新观念要融合;第二,发展特色农业,培植利用优势资源进行产业化经营要做好三件事推进稻作技术进步;改变种植业构成;提升特有资源价值,优化产业结构等。第三,优势资源培植、增值中必须突出生态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我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分布着上百万亩气势磅礴、壮丽独特的梯田。这是哈尼人民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凭借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开垦出来的生态农业奇观。哈尼梯田是活的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它不仅是哈尼族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与景观遗产。为了让哈尼梯田文化走向世界,2001年1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立了“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力推进“中遗”工作。目前,哈尼梯田已经进入了中国政府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了早日使哈尼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云南省社科院、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赴元阳县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核心区进行“红河哈尼梯田申遗多学科专家主题调研”活动,专家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与中遗工作进行研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新思路和理论支持。为此,本刊特组织、编发这组笔谈,以期有更多的人关心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与申遗进程,并以此献给即将到来的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生计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侗族地区的稻作梯田建构是一项劳神费时的社会工程。如果没有可持续运行的制度性保障,梯田的建设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建成了也很难稳定运行,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侗族集聚区的梯田建设就突出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当地的梯田建设制度,不仅维护了稻作梯田的规范使用,避免了使用权、所有权的纠纷,而且彰显了社区公益合作的人生价值,以为己利他的方式来保障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术探索》2012,(2):4+189
王清华王清华,男,1955年生于河北省景县。1979年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学习云南民族历史,1983年进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从事民族学研究工作至今,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2000年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以《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一书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梯田,是云南山地民族--哈尼族在哀牢山区创造的自然生态奇迹,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这种亚热带崇山峻岭中的梯田壮景,是建立在哀牢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特定的、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哈尼族梯田文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本书正是以梯田的形成原因、农耕样式,雄  相似文献   
10.
惊艳云南     
张强 《华人时刊》2010,(4):52-53
早就向往云南的美,终于在今年初春得以成行。走进云南,让我心潮澎湃的是那美到惊艳的一个接一个的景致。首先我们来到龙树坝,龙树坝位于元阳新街镇以西3至5公里,是元阳梯田中色彩最好的地方。这里的梯田有很多自然生长的红绿黑三种浮萍,覆盖在水面上,色彩艳丽,是到云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