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6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晚明至清中叶,虽然《圣经》汉译并未成为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的首要目标,但仍有传教士在译经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出版了一系列源于《圣经》的节译、编译文本,更有人克服罗马教廷和清廷的限制,尝试翻译整部《圣经》。近期学界较为关中文作者简介:注清中叶法国耶稣会士贺清泰(Louis Antoine de Poirot, 1735—1813)所翻译的译本,主要探讨其汉文版——或称为《古新圣经》——的译经原则和方法、白话文体特色,并扩展至对其满文版传抄历史的考证,以及对满汉合璧版的语汇和文体的研究。不过,贺清泰译本在后世流传的情况相当复杂,目前尚有多种满文及汉文抄本散藏于各地,相关研究仍存在疑问和疏漏之处。本文以文献考证为主,辅以详细的例证解析。一方面追溯贺清泰译本各版存世抄本的次第源流,其中包括笔者新发现的一种汉文抄本,以全面展示这部天主教译本的传播网络。另一方面,重点考察在此前研究中被忽视了的满文版与汉文版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多方面实例阐明汉文版的相当一部分经卷——尤其《旧约》部分——的翻译是以贺清泰先行完成的满译文本为直接参照,而非通常认为的以标准版武加大译本为源本。综合考察贺清泰译本的形成、传播及各版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版本校勘工作,也会将新的角度和方法带入文本分析,进而更清楚地认识和评价清代天主教传教士在困境中进行的具有开拓性的译经活动。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的满文翻译,始于天聪年间,成于顺治年间,其间经过曲折历程。天聪汗曾喜读《三国演义》,并命文臣译写备览;后来由于汉臣谏议,知其内容虚妄,责令停译。顺治年间,睿亲王多尔衮以叔摄政,重开《三国演义》译端。睿王约于顺治四、五年间谕令三院译写《三国演义》;三院奉命译写,顺治七年告成奏进。其后睿王复谕内院,要求刊刻颁行。于是,三院奉命刊刻,终于顺治十七年得以颁赐。  相似文献   
3.
正乌云毕力格(Borjigidai Oyunbilig),蒙古族,孛尔只斤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清史所满文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蒙古史学会会长。满语式微?这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趋势。近年来,这个话题受到无数专家学者及满族同胞的关注,社会各界多方呼吁,大小报道铺天盖地,但莫衷一是。接着,问题纷至沓来:抢救式保护满语能否恢复满语传承?满语式微会否引发满文及满族传统文化的失传?锡伯语和满语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请您跟随本刊记者,让满学界权威专家乌云毕力格教授为我们解开这些疑惑。  相似文献   
4.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满文《阿勒楚喀志》形成于雍正十二年(1734),为首任阿勒楚喀协领阿萨尔汉依据“一统志凡例”编报的辖区档册,概述雍正三年(1725)以来阿勒楚喀设置、职官、城池、衙署、古迹、山川等项信息,如实反映了阿勒楚喀协领衙门渐次兴建阿勒楚喀“新城”的史实,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一统志”修纂专题的阿勒楚喀史料,展示出“佚名”金上京古迹难得一见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5.
满语式微? 这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趋势。近年来,这个话题受到无数专家学者及满族同胞的关注,社会各界多方呼吁,大小报道铺天盖地,但莫衷一是。接着,问题纷至沓来:抢救式保护满语能否恢复满语传承?满语式微会否引发满文及满族传统文化的失传?锡伯语和满语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请您跟随本刊记者,让满学界权威专家乌云毕力格教授为我们解开这些疑惑。  相似文献   
6.
《圆音正考》索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尖团音"原本是指满文的尖头字母和圆头字母,分别对应汉语的见组字和精组字.《圆音正考》为了区别业已合流的见精组细音字,对满汉对音规则作出调整,利用满文字头形状的不同将汉语的见组细音字和精组细音字分开,由此"尖团音"内涵变为见精组细音字.《圆音正考》"纠正"了前期满汉对音中见组细音字混乱的局面,即所谓"正考",这一作法适应了满汉对音的需要,因此影响深远取得尊位.  相似文献   
7.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近三百年,其统治民族为满族(清代称满洲)。满族是女真(亦为女直)的后裔,而女真的前身为肃慎、挹娄、勿吉、靺辐等。满族在清代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称满语满文。满语由女真语演变而来,系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属拼音文字,已有400年历史,初创于1599  相似文献   
8.
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对汉族的统治,把满语满文定为国语国文,企图在全国实行满语满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刊印了大量的满文图书。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满文官刻图书异常发达。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强大动力下,满族汉化非常严重,满语满文不仅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反而被汉语汉字所替代,满文官刻图书从鼎盛走向了衰落,语言渗透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沟通思想的工具,是民族的特征之一.中国民族众多,语言情况复杂.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中华各族所使用文字多种多样,既有象形文字,也有音节文字、字母文字,更有来自汉字系统的方块文字,将现存的和已经"死亡"的加在一起,文字总数在30种以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怯卢文、焉耆文、龟兹文、粟特文、于阗文、突厥卢尼文、回鹘文、察哈台文、吐蕃文、西夏文、彝文、东巴文、老傣文、白文、水文、契丹文、女真文、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文、满文等.  相似文献   
10.
八思巴文、满文分别是元代与清代的"国语",尽管在当朝都曾被大力推行,但在该朝代灭亡之后,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还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汉语。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汉语自身的优势以外,语言使用者数量的多寡对语言的发展趋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的语言政策也对语言的发展速度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和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