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6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21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仕途失意、热爱自然 ,是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原因 ,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他抒发了自己的躬耕之乐、苦、忧、怨 ,创造出一种平淡之中见醇美的审美效果。独树一帜的田园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2.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建国后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情况,就其主要问题和主要成果予以述论,对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澳大利亚的反田园诗。它通过对一些原始而丑陋的自然物象的描写,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的本质,进而反映了时空无限、存在与虚无以及美丑共存的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4.
彭树欣 《兰州学刊》2009,(9):171-173
随着文明的进程,文明的奴役问题也被提出来了。抗击文明,不是回到纯粹的自然,而是建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在于,反抗奴役,建立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文明的奴役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陶渊明的田园诗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梅尧臣堪称宋代田园诗的开山祖师。在两宋诗人中,他的作品率先集前朝历代田园诗之大成,将陶王田园隐逸诗、中晚唐田家讽谕诗和《豳风·七月》的艺术传统网罗殆尽,并完成了从一味蹈袭到自立风气的重要转变。为范成大等田园诗人导夫先路。梅尧臣田园诗的形式、风格、题材、体式等均对宋代诗人产生示范作用,其开创的四时体田园诗对宋人影响颇大,沉着朴实和平淡自然两种风格均开两宋田园诗风气之先,田园风土诗和农具诗的题材类型被后继者效仿,绝句组诗和五律体的选择也对后世诗人有所启发,成为宋代田园诗惯常采用的体式。总之,梅尧臣的创作成为两宋田园诗重要的艺术渊薮。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既是诗人 ,也是哲人。他以儒道思想对待人生和生活 ,发之于诗则形成了一种卓然于一般田园诗人之上的自然平淡之美。因此 ,深刻理解陶诗的艺术境界 ,就必须深入理解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的"清",首先是孟诗里的山水景致以清淡闲远为主,其次是诗歌语言的清新素淡,第三是在山水诗里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是清高脱俗的。  相似文献   
8.
陆游一生的闲居心态复杂多变,田园诗风亦随之嬗变.隆兴元年和乾道二年两次罢归,陆游强作欢颜,诗风在旷达中蕴涵着感伤.淳熙八年,陆游再度闲居,内心极其痛苦,诗中时有抑郁不平之气;两年后心态略有放松,诗风也变得轻快自在.淳熙十六年起,陆游又谪居12年.起初心态消极,诗风萧散疏淡;次年心态开始平和,描写个人生活情趣均清新纯明,刻画乡村风土人情皆情真语朴;庆元党禁期间,因刻意摆脱政治,诗风益发和平粹美;致仕后心态闲适淡泊,诗风也恬淡清旷.嘉泰三年后,暮年诗人对故乡更为眷恋,诗风愈趋平淡古朴;渴望收复中原的心态益发迫切,诗风又显得劲健昂扬.陆游的创作极大丰富了古代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为这一诗歌题材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罗伯特·勃莱对中国晋唐山水田园诗情有独钟。他主要对陶渊明、王维及杜甫诗歌进行改写。中国古诗经过他的改写生发出一种异域风味。勃莱对中国古诗进行改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凸显自己的诗学主张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并不是生来就愿意隐居乡野不问世事的,他的诗和人都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出仕之前他有着修身治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抱负,只因乱世当头,不得济世.躬耕田园之后,他安享天伦之乐、邻里之亲、朋友之情.后来生活日渐窘迫,他恪守孔子遗训,固穷守节,终其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