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央泉 《云梦学刊》2015,(3):104-107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其海洋小说《奥穆》中,麦尔维尔为我们描绘了曾经宛若“世外桃源”的南太平洋岛屿是怎样在白人殖民者的侵略下,逐渐变成了满目苍凉、民不聊生的地狱般的世界。《奥穆》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所滋生罪恶的批判,同时也是为人类失去美好“桃源世界”所谱写的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2.
文献的断代定性是历史研究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穆天子传》在近百年研究中,虽留下数量可观的参考文献,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并未解决,那就是它的成书时代和文献性质。本文从《穆天子传》的本文记载出发,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最新考古成果,提出了18个比较有力的证据,从各个方面论证了《穆天子传》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方术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穆天子传》的撰者、成书年代、文本性质等,均可谓学术疑案。从叙事动机出发,依据战国初期前后相关文献的巨大差异,可以认同此书源出赵国后嗣对祖先的追崇。《穆天子传》体式近似起居注,风格却呈现恍惚无征之态,它既非信史著作,亦非上古神话抑或次神话之类。基于社会风尚和读学心理来审视,穆王故实在虚实相生中形成的小说境界,曾一度受到战国末期神仙思维、汉晋时世造仙运动先后影响,最终在历史误读中造就了后人所谓的神话品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穆天子传》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详实的资料论证了西周穆王在三千年前远征西域的史实,肯定了周穆王为开通西域的第一人及其历史功绩,从而否定了张骞凿空西域的传统说法。文中对《穆天子传》一书的出土与整理经过,成书年代与作者,内容与性质,以及文献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文章综述了《穆天子传》在建国后的研究概况 ,肯定了 80年代末多学科交叉研究视野的扩大 ,论述了有关争议问题的探索性观点。  相似文献   
6.
古荒之年,原住藏区腹心之地的"扎"氏与来自藏东横断山区的"穆"氏联姻交往,开辟了西藏和横断山东南段古文明历史。《藏文史籍》在记叙藏地最早的"四大"姓氏中,"扎"氏和"穆"氏一直被公认为藏人重要的祖先人群,而在今彝语支各民族的史实和传说中,又明确把藏族认作是自己的"同祖兄弟"。这不是巧合,必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7.
《大明恭穆献皇帝实录》是明嘉靖帝为其父兴献王朱撰写的实录体史书,其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科,有些是其它史书所未见者,它对研究明中期藩王制度、兴献帝封地安陆的情况以及兴献帝本人都有很大价值。但由于本书不符合历史上只为皇帝修实录的惯例,因此修成后备受冷遇,且现在中国大陆只有一部,很少被人注意,以致它的价值一直被埋没。  相似文献   
8.
秦简《归藏》与汲冢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韦弦 《齐鲁学刊》2003,(6):121-123
历史上确曾存在殷易《归藏》,汲冢书面世之前汉晋学者已见到过《归藏》。亲身参加整理汲冢书的荀勖于《中经新簿》中另著录《归藏》13卷,可见当时确已另有与汲冢书之《易繇阴阳卦》不是一种书的《归藏》存在。时人郭璞注《穆天子传》诸书所称引的《归藏》,当即晋中经所藏之《归藏》。以为王家台秦简《归藏》即《易繇阴阳卦》或以为秦简《归藏》内容本事多出《穆天子传》的看法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世卿政治是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最显著的政治特点,以七穆集团为基础而形成的郑国世卿政治就是其中的代表.郑七穆集团的形成过程、执政卿权的传递秩序,以及对权力的垄断均具有"集体性"的特色.郑国七穆世卿政治同中原各国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现状,认为要使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深入发展,必须要从基础的,也就是最根本的问题突破。这些最基础的最根本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早期小说的概念究竟应作何种诠释;二是小说的分类存在着严重的"混类"现象;三是中国小说史的开端在何处。作者对此一一阐述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