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3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465篇
劳动科学   101篇
民族学   169篇
人才学   63篇
人口学   220篇
丛书文集   1067篇
理论方法论   292篇
综合类   2036篇
社会学   420篇
统计学   24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223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286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307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379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杨煌 《中华魂》2020,(1):6-7
2020年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要实现,中华民族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令人激动的重大时刻。梦想即将实现,目标马上收关。现在到了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阶段,要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紧紧围绕目标,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相似文献   
3.
贫困是一个多维概念,物质脱贫之后,还有精神脱贫问题.所谓精神脱贫,是指个体或者群体的精神水平和观念素质不落后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整体精神与观念素质平均水平的生存状态.精神脱贫的内涵具有动态变化性,新发展阶段精神脱贫主要由互相关联的四方面构成:主体意识是基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主动参与精神是核心,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表现.四方面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发展阶段精神脱贫的丰富内涵.新发展阶段推进精神脱贫:一是要精准识别,摸清精神扶贫对象,这是必要前提;二是加强教育,培养主体意识,这是重要基础;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以文化人,这是关键措施;四是巧用典型,提振精气神,这是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中国实体投资率呈现下降趋势,宽松政策和杠杆激励都没有显著改善投资状况。本文在杠杆紧缩约束下,从企业投资转移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并使用2007年至2016年A股3000家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杠杆紧缩约束对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实业投资率不仅存在替代效应,在杠杆紧缩状态下,非金融企业更多地会因流动性短缺、规避风险等因素主动选择实体投资转移而提高金融投资率,由此导致非金融企业投资出现"脱实向虚"现象。  相似文献   
6.
7.
8.
辜胜阻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上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正经历两项重大体制转变:一是管理体制转变,由乡镇管理转向“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二是投入体制转变,在税费改革中,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中央与地方共同负责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松动使得中国现阶段贫困问题呈现出城乡二元性 的新特征,由此影响了我国反贫困工作的高效推进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学 的观点和方法,将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纳入统一的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同时,针对城乡二元 性贫困的现状,建议反贫困战略和对策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职业地位取得的社会性别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描述被调查夫妇之间职业流动的性别差异出发,分别勾画出他们的地位实现模型。首先验证了不论性别,教育地位都是决定职业地位实现的首要变量;但也正是在教育地位的实现和向上流动(再求学)中,伴随婚姻生育等生命事件的发生,无形的结构性制度因素(意识形态层面的性别制度、性别规范和性别文化)正如后现代主义试图解构的那样依然支配着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使扮演双重角色的妻子或无意识地或有意识地遭遇了丈夫不为之所累的两难困境,并最终阻碍了女性的教育地位、既而是职业地位的实现。本文最后提出了三点建议和几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