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7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47篇
劳动科学   55篇
民族学   269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70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534篇
社会学   178篇
统计学   5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劳骥 《中华魂》2020,(4):25-26
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张红全,是民盟中央机关干部,2017年6月派驻河北省广宗县葫芦乡伏城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当时,全村900多口人,大多务农为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人。他把伏城村当成家,访民情、听民意,扶志又扶智,带领大家摘掉贫困帽,走上了富裕路。(见人民网、《河北日报》等)说来,扶志扶智算是老话题,但在祛贫根、奔富路上却是屡试不爽的新指向。  相似文献   
3.
贫困是一个多维概念,物质脱贫之后,还有精神脱贫问题.所谓精神脱贫,是指个体或者群体的精神水平和观念素质不落后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整体精神与观念素质平均水平的生存状态.精神脱贫的内涵具有动态变化性,新发展阶段精神脱贫主要由互相关联的四方面构成:主体意识是基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主动参与精神是核心,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表现.四方面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发展阶段精神脱贫的丰富内涵.新发展阶段推进精神脱贫:一是要精准识别,摸清精神扶贫对象,这是必要前提;二是加强教育,培养主体意识,这是重要基础;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以文化人,这是关键措施;四是巧用典型,提振精气神,这是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从社会治理角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对激发扶贫开发事业的动力、活力和生命力作了部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教育脱贫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脱贫是指贫困家庭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教育资助 ,最终摆脱贫困状态的一种脱贫方式。教育脱贫在我国部分贫困地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本文对教育脱贫的成本收益状况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章睿齐 《社会工作》2008,(11):47-48
林芳今年正在读大学三年级了,最近打算在一家公司实习。林芳觉得,如果要走入社会,她过于自卑的心理有可能会成为她最大的绊脚石。因为,她是从贵州一个小山区考到上海高校的,她跟上海本地学生比起来,家庭条件差距实在太大。为此,她感到格外自卑和茫然。  相似文献   
7.
“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在过渡期构建推动二者衔接有序、有效的长效机制,有其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在严格遵循延续性与创新性、常态性与兼顾性、规范性与灵活性、实践性与前瞻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基础上,沿循“风险防控—主体责任—执行落实—动力接续—协调管理—反馈完善”的基本思路,建构衔接机制的集成方案,以期为过渡期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8.
从脱贫户获得感维度检验中国脱贫的实践效应。通过对广东省48 村1 518 已脱贫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家庭人均年收入持续增长且比已知脱贫收入线显著偏高,产业扶贫对收入增长的作用显著;脱贫户基于家庭劳动力人数、老人数和学生子女数等客观需求,多数自觉获得了体现客观机会获得的脱贫政策福利;脱贫户拥有较高的获得感,并没因调查个体的人口特征而存在差异,其显著地与客观需求呈负相关,与客观获得呈正相关,需求既定时客观获得增加,则获得感会显著提升,这意味着新时代基于需求-获得-满足的精准扶贫逻辑具有实践效应。在客观获得确定而需求增加时,获得感会显著偏低,收入的影响作用最大。因此,后脱贫时代需要继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乡村教育扶持力度,从外部基础、成人主体内在动力和代际发展潜力来保障和提升脱贫成效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阶段。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创新不断深化推进,不仅彰显脱贫攻坚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也预示贫困研究与贫困干预模式的转型。在习近平扶贫思想引导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推进扶贫体制、机制、路径的改革创新。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实践领域不断破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减贫成效。基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需要,贫困研究和反贫困实践的互动愈加频繁,新理论引导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实践发展又为理论创新拓展经验基础。脱贫攻坚“理论[CD*2]政策[CD*2]实践”互动转换,建构了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的互动空间,避免了学术研究成果与现实发展需求的割裂,也激发了学术与政策领域的研究活力。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有助于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也有助于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西省D县N村产业扶贫的个案研究,探讨农村地区产业扶贫成效、瓶颈及优化机制。研究发现:贫困地区受内外部条件制约,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无法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政府主导下的产业扶贫基地承担了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要功能。然而产业扶贫基地却存在以下发展困境:产业多处于发展初期,扶贫对象受益有限;产业扶贫基地政策依赖明显;产业扶贫项目缺乏贫困户等其他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尚未形成产业扶贫大格局;扶贫产业价值链较短,产业效益有待提高;贫困农户利益诉求难以满足,参与产业扶贫项目意愿不足。最后据此提出相应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