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1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燕 《中文信息》2004,(11):37-41
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成为凄美的传说,当人仰马翻的紧张赶工已成为血泪的历史,当修筑长城的大军早已远去不剩烟尘,当城墙渐渐在岁月的侵蚀下剥落坍塌……长城早已在茫茫山岭中日渐苍老与破败。然而,哪怕是断了的城墙,斑驳了的地砖,甚而一堆长满杂草的砖石,都会勾起你无限暇想。  相似文献   
2.
民间秘方     
正胸痛取红升麻、挖耳草、地榆、野棉花根各20克,水煎,加红糖20克为引服用。每日1剂,分3次服用,6日为1疗程。风湿痛1.牛蒡子、苍耳子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适用于急性风湿热(热痹)。2.虎耳草根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6日为1疗程,适用于风湿关节炎(寒痹)。  相似文献   
3.
康红英 《社科纵横》2007,22(5):98-99
洮岷花儿是流行在甘肃洮河流域的一种民歌形式,又叫"野曲"、"野花儿",本文从花儿的演唱地点、歌词内容以及"花儿会"中的某些风俗等方面论述了花儿的"野".  相似文献   
4.
"象征",在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派诗人那里,被赋予了超越诗歌修辞学层面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法,更有着和"生命"、"存在"同等的意义."神"和类"神"意象、"肉体"、"野善"是其诗歌意象系统中最富代表性的象征性意象.从诗歌基本层面的"意象"入手,勾勒穆旦诗歌的象征性意象结构系统,并探知其诗歌的内在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野"最早起始于先秦儒家时期,与"文"、"礼"相对;后受庄子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历代文艺作品及其批评领域,逐渐发展出"疏野"、"野趣"、"野逸"等子范畴,蕴涵着丰富而多元的内涵维度。历代文人对"野"范畴的审美偏好体现在绘画领域,形成了笔墨技法方面简洁淡雅的"疏野"技巧、艺术风格方面涵韵丰赡的"野趣"追求以及艺术追求方面的"野逸"品格,呈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特有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崇野尚野,最终成为中国文人画的基本文化内核之一,也成为文人画作为东方艺术区别于西洋画作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南宋中后期的江湖诗派是当时极为重要的诗歌流派。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本文拟对其生平略作介绍,并初步探讨其诗歌创作,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人对赵汝鐩其人其作的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
朝鲜朝后期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多元的表达空间。反抗传统女性规范的新女性形象的出现使女性在气质、特征等方面都有了与传统形象不同的表现,她们有了更丰富的人格和多层面的性格。  相似文献   
8.
盛行于中古时期的"厕神"传说故事,在唐代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另类"面貌,"厕神"成了时人观念中死亡与疾病的象征.这种观念的发展变化源于唐人对厕所、鬼神、疾病三者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特殊认识.  相似文献   
9.
罗维明 《江淮论坛》2002,(5):116-119
<野有死麕>之诗旨,主要有"拒暴"和"恋情"二说.前者偏执一端,无视"有女怀春"及男女相会相恋的和谐气氛,曲解诗意,但对末章的理解仍然含有真理的颗粒.后者不为旧说所囿,新人耳目,几被学术界公认,但在细节上亦不无缺罅.该说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摩擦没作出合理阐释,给人美中不足之感.笔者本着不诬古人的宗旨,遵循儒学"温柔敦厚"之诗教,取两家之长,舍两家之短,力求解开诗中之谜团.本文认为诗中描写的男女青年确实业已相爱,但女方毕竟拒绝了男方的非礼行为,说是"拒暴"言过其实,说是拒"乱"则合乎情理.如此解诗,古今两种冰炭不容的观点则融合为一,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10.
确定古人的籍贯,应以其父祖的占籍情况和本人的生长地为主要依据,而不必拘泥于其远祖的占籍地。宋代晁氏家族文人辈出,晁氏“三祖”晁迪、晁迥、晁遘祖籍澶州清丰,真宗朝(998-1022)曾齐居京城开封。后来晁迪、晁遘后人迁徙至济州野、任城,而晁迥后人在北宋长期定居京城开封,未曾占籍济州野,历来不少文献将晁迥直系子孙晁说之、晁冲之、晁公武等当作济州野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