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8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从分析冼夫人的时局观入手,认为冼夫人不仅对南朝的政治局势有很透彻的了解,而且对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大势也有较深入的洞悉;汉化水平较高,对汉族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道德和悠久历史有深刻的领会是冼夫人拥有良好大局观的根本原因;冼夫人的时局观有着进步的国家观念,能主动认同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同时自觉地以汉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处理岭南事务。这一切均表明冼夫人的汉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反映出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太武帝实是北魏汉化的开创者 ,但在这时 ,汉化还刚刚起步 ,充满了矛盾 ,且历经曲折。这说明即使像太武帝这样的君主 ,其施政亦不能完全凭个人意志 ,而总要受种种力量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中亚粟特人在进入中原后,就逐步开始了与汉民族的融合,在唐王朝时期,由于中西方交流活动频繁,这一融合的趋势也大大加快。入华粟特人与中原社会的具体融合过程,是在充分参与中原社会诸活动中逐步完成的,其中对中原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也是入华粟特人最终完成其汉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满族的八旗制度一向被认为是维系其民族精神、避免汉化的重要制度,而清代历朝皇帝亦力图强固满族本习。从满族氏族精神的建构、本习的定位及祭祀的变化三方面来看,八旗制度虽然凝聚了满族,却也破坏了原有的氏族精神,使汉文化更容易渗透其中,进一步促进满汉的"涵化"。  相似文献   
5.
康昭墓志是近年洛阳出土的唐代粟特人墓志之一。墓志既未提及康昭的粟特背景,家世渊源也明显攀附卫康叔。从其家族人名、居所、婚姻、丧葬等内容可以看出其家族的汉化程度。康昭佛教信仰至深,而本民族宗教信仰丝毫未见踪迹。该墓志展示了唐代入华粟特人后裔在唐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和汉化情况,也凸显了当时洛阳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祁美琴 《西域研究》2006,19(2):103-113
文中概述了"汉化"、"胡化"、"民族融合"的内涵、本质及国内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7.
元代东迁西域诸族及其后裔,因久居华夏,乃深受汉文化影响.他们"学于中夏,慕周公、孔子之道",深受中国传统礼俗的感染,遂取表字、采汉姓,冠居名、堂号,并遵丁忧、汉丧之制及行节义之礼,可见东迁西域人在元时礼俗已多汉化.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典章制度上的汉化,主要包括藉田、官制、朝仪、律令、崇儒、征隐逸、建学校、养老敬老等方面.汉化的结果,带来这些政权的进步,也标志着当时社会的整体进步.这种进步是少数民族及汉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孝文帝安排“六辅”,旨在其死后能维持一个稳定的政局。但是,孝文帝死后,“六辅”很快就因为其内部力量组合的失衡而解体。孝文帝的事业,也由此逐渐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10.
试论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汉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连城鲁氏家族是西北地区著名的土司家族之一 ,以军功著称于西北地区。这个家族在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凭借成功的姻亲关系和积极汉化的调适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达到了维系家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