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40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实在论是应对道德多元主义而兴起的。它为寻求道德的确定性,收敛到道德的客观性,但这面临着事实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因而,它又收敛到人类都有关于建立美好社会的愿望的共识,但这种观点不仅面临着理想人以及知识和信仰之间跳跃的问题,而且将其设为目标来追求,还会导致专制和道德虚无主义的困境。只有走出理论思辨,采取局部的实践哲学的方法和根本的存在论境域的方法,才能解决自己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及其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艳兵 《东方论坛》2006,(1):26-31,44
卡夫卡无疑是一个西方作家,但他对东方文化,譬如日本艺术、印度宗教,尤其是中国文化却情有独钟,他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化典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已明显地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卡夫卡是一个犹太人,但他一直生活在基督徒中间,他不信犹太教,但对基督教思想却有着深刻的体悟和亲和性;他是一个接受德语教育并用德语写作的作家,尽管他对德语的掌握和运用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在德语中却始终感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生活在绝大多数人说捷克语的欧洲城市布拉格,他在家里经常使用捷克语,他还学过英语、法语、意大利和意第绪语,他渴望在犹太语中找到自己的家,但他最终却未能如愿。全部的文化冲突几乎总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卡夫卡由于如此深刻地体悟了语言的冲突和困境,因此,他对文化冲突的描述和表现总是和语言问题连在一起,而这又使得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具有非常浓郁的现代气息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尧斯所创立的接受美学已经问世近半个世纪,它的魅力和影响遍及全世界。本文力求在分析尧斯接受美学理论的哲学来源、心理机制的基础上重新剖析期待视野的巨大功用,从期待视野的角度来审视文学的流变,并对期待视野的未尽之处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理性危机的文化批判,是整个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全面危机的思想文化呈现。其批判的视界是:悲剧意识体验、文化形态史论、"新马克思主义"路径和后现代主义思潮;而其批判的视点却是: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社会功能批判、政治权力批判等。面对"现代化"和传统文化"整体性转型"双重境遇,中国"文化现代化"在超越现代西方理性危机的智识性努力中,自当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论哲学境界与人文精神品位的内在契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哲学境界是以理论反思的方式对人的精神追求的理论表达 ,体现了人的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哲学境界的精神品位同人文精神的内在规定是统一的。人对自身的“全面”旨在确立人文精神的崇高品位。哲学境界的理论功能就是把握人文精神的所内蕴的生活的整体性、终极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古已有之。古代神学解释学与法学解释学是关于理解、解释与应用的技巧,亦称解释技艺学。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解释学,认为解释是排除误解进行复制,本质上是一种重建解释学,被当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由海德格尔奠基,加达默尔发展完善的哲学解释学,使解释学的发展实现了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加达默尔围绕着理解这个论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解释学体系,包括: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是在成见的推动下不断创新的过程;视域融合是理解得以发生和进行的过程;视域融合与用语言对话是同一个过程。解释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认知思维的复杂性,具体表现:视域融合的自组织性;视域融合的整体涌现性;视域融合过程的曲折性;视域融合的开放性。哲学解释学以无视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姿态,把认识过程、语言过程独立化,使"主体虚化"、"真理退场"、"客观性丧失",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哲学的后现代性质;其复杂性维度对复杂性探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尧斯的“期待视野”一般被看作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延续和发展,或者是接受美学内部的“宏观的接受”。我们从期待视野的实现历程入手将其置于现象学的视域中,文本的可被期待性是建立在文本以纸质文献的形式存在且表现为能指串的组合;读者在面向文本之前已经有了关于文学史的阅读经验,这种经验是前给予的;视野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被反驳或充盈,其自身具有极强的宽容性;当然,尧斯期待视野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止步于文学,他有形而上诉求,即接受效果具有伦理性。在现象学的观照下,期待视野会逐步明朗起来。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社区治理的研究多聚焦于制度、技术等层面,而较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对社区治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以社区心态为引,回到社区"人"的本身来思考社区治理问题时,社区治理认知就成为社区治理何以有效的条件和基础。因而,将社区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以视界、隐喻和框架作为社区治理认知的研究对象。其中,治理层和边界构成视界结构,并在这一结构中以情境、对话勾勒视界的轮廓,以再构和融合阐述视界的意图。当面向日常生活时,社区会演化为一个隐喻的世界,而隐喻则成为治理认知的重要形式,其在认知功能上的表现在于其是组织各种概念的基础及生成生活经验的工具,而隐喻源的存在成为治理认知形成的介质。另外,从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主观认知时所依据的心理原则的框架出发,关系本身对框架的安排和优化、情感的形式及运作、想象的类型和内容成为其核心要素。由此,以视界、隐喻和框架来构建社区治理认知,且以此窥视社区治理认知对于社区治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学科重建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我们将迎来我国当代著名比较文学理论家乐黛云教授从教59周年与80华诞。我们纪念乐先生新时期三十年来在比较文学重建中的重要贡献不仅是对于三十年比较文学发展的一次检阅,而且也是对于只有在新时期才能产生的像乐黛云教授这样的中国文学理论家成就的一种总结与应有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未来学术发展的一种殷切的期望。期望我们大家学习乐黛云先生,在未来有更多的乐黛云这样的学者产生。新时期以来乐黛云教授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与领导者努力构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并使之逐步成熟。她从1980年开始,整整三十年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智慧都奉献给了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的重建。她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与队伍建设等方面均作出杰出贡献,给整个文学学科乃至人文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尽管无意识去进行理解方法论的建设,理论却包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其批判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诠释学的现象学方法和胡塞尔的经验视域、主体间性等观点,从而提供了诠释文本一些操作性原则之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