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05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74篇
社会学   13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球化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推进。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价值观建设模式必然由“传统性——现代性”转向“民族性——全球性”。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价值观建设既保持民族独立性,又适应全球化趋势要求。  相似文献   
2.
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对外力争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同情与支持,对内积极动员、组织和团结各抗日力量对日抗战,先后督导或指挥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抗战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相持。同时,还为部署其他各项重要抗战工作及安置难民、难童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地实行了抗日战争由东部向西部的战略大转移,为谱写这一时期中国抗战的辉煌篇章立下了功劳。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因素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危害更大,因此必须构建理性的民族主义。文章对理性民族主义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理性民族主义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的扩展不能导致文化民族主义的废弃,甚至在事实上反而导致了文化民族主义影响力的增强。文化民族主义具有其存在价值,文化民族主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强调和对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意识的维持及强化创新,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谋求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和强大,并最终对世界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加强民族主义的文化反思,塑造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宗教民族主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雪梅 《民族研究》2007,27(4):12-21
宗教民族主义已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现象.本文首先介绍迄今学界主要研究成果,然后探析"宗教"和"民族主义"如何交融连接形成"宗教民族主义",并简述了宗教民族主义与宗教运动和世俗民族主义运动的不同.本文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宗教民族主义不可还原为纯粹的宗教思想和运动或世俗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的成因不是先验的或纯精神性的,而是情境性的;不存在普世单一、固定不变的宗教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6.
ABSTRACT

How do sub-state nationalists respond to the growing presence of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ir ‘homelands’ resulting from migration? Sub-state nationalists in Europe, in ‘nations without states’ such as Catalonia and Scotland, have been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nation-state model for many decades. While the arguments in favour of autonomy or independence levelled by these movements have become more complex, sub-state nationalist movements remain grounded by their perceived national community that is distinct from the majority nation. Migration to the ‘homeland’ of a sub-state nation, then, presents a conundrum for sub-state elites that we label the ‘legitimation paradox’: too much internal diversity may undermine the claim to cultural distinctiveness. We engage with three common intervening variables thought to influence how sub-state nationalists confront the ‘legitimation paradox’: civic/ethnic nationalism, degree of political autonomy, and party competition. Our overarching argument is that none of these factors have a unidirectional or determinate effect on the sub-state nationalism-immigration nexus, which is why the nuanced case studies that comprise this Special Issue are worthwhile endeavours.  相似文献   
7.
网络大众民族主义指的是以大众文化的形态出现在网络上的民族主义。其表现方式有帖子、Q 群消息、博客与微博、网络游戏、网络新闻、黑客等等。其特征是:更为可见的大众性、更为多元的互动性、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和狂欢式的话语风格、即时的反应与巨大的影响。网络大众民族主义惊人的号召力、多样化的形式和强大的现实影响力,越来越引起研究者和决策者的重视。在未来,它仍将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论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这与西方以资本推动的现代化的不同路径,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解释新中国现代化中的非理性和反理性因素.而正确认识国际环境以及中国在这一体系中的位置,理性地处理民族情感,是中国现代化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国际安全困境存在多元结构性维度:非均势化、宗教主义和民族主义极端化、恐怖主义化。国际社会必须标本兼治,才能捍卫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0.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limitations of methodological nationalism in the studies of social memory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memory of Stalinist repression in Belarus. It analyses how various social agencies – national and local activists, religious organis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s – use the memory of repression for constructing post‐Soviet Belarusian identity by embedding their national representations in larger transnational frameworks. Drawing on the concept of ‘internal globalisation’, this article develops the idea of ‘internal transnationalism’ that suggests the importance of wider transnational configurations for the definition of nation. Internalized transnationalism does not make a national memory concept less nation‐centred, but it affects the choice of its cultural, political and civilizational framing. In contrast to methodological cosmopolitanism that implies rediscovering of the national as an internalized global, methodological transnationalism emphasizes the multiplicity of co‐existing transnational networks that can be invoked by social actors in their national mnemonic agenda. Using the case of the Kurapaty memorial site the article analyses how multiple framings of memory representations – the Belarusian national memory, liberal anti‐communist memory, contesting memories, such as Polish, Baltic and Jewish – compete and juxtapose in the space of social memory of political re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