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5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634篇
社会学   11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这一中国文化"黄金时期"的分析,指出思想解放,博采众家之长,进行创造性思维,正是汉代哲学、思想发展的主流,是其特色.儒家成为正统以后,在汉以后千年未遭倾覆,说明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作家的人格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 ,往往决定着其作品的风格。我们在研究作品风格的时候 ,不能不关注作家的人格。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探讨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其特征 ,是深入研究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陶渊明的作品中 ,从他的言行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情趣和胸襟 ,领悟到一种具体的人格。陶渊明自然率真平和旷达的个性特征构筑了他的诗化人格 ,即未经世俗异化的高尚贞洁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内在思想根源是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这种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他任真自得和固穷守节的行为方式。他的作品中常见的酒与菊、孤松、孤云与归鸟等艺术形象组成了陶渊明诗化人格的象征系列  相似文献   
3.
新的形势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生机,网络的出现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容,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必要和可行。  相似文献   
4.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目前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尤其是与互联网技术整合的崭新课题 ,是当今国际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 ,探讨网络环境下中学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管理理念未能与时俱进,人才观念的认识失误,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达不到需求等问题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因而正确树立人力资源理念、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创造宽松的人文环境,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都是强化人力资源理念、开发人力资源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高等学校人才资源管理的对象、层次、内容和工作重点的论述 ,揭示了加强高等学校人才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提出了高校选拔、培养、吸引人才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代镇江私塾改良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晚清末年到抗战前,近代镇江私塾经历了初步改良、取缔和改为代用小学补充义务教育等三次大改良的过程,展现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对私塾改良循序渐进的认识,以及镇江在改良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特别是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的严重矛盾,由此表明近代中国以私塾改良补充初等教育是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同时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新文学思潮与新文学流派之间因果莫辨、源流纠缠的动态关系 ,充分证明了近百年来新文学思潮与新文学流派本身非线性、非对称的生存状态。所谓非线性与非对称 ,其实质就是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 ,它们直接制约着新文学近百年发展进程 ,使之在历时态和共时态上始终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不良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文章回顾了抗战期间武汉各类学校分别迁往四川、云南、鄂西等地的艰难岁月,陈述了师生艰苦奋斗,共度时艰的事例,表现了师生在温饱不保的战乱环境中发愤工作、努力学习、宣传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这一严重社会现象,从社会、教育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减少和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一些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