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2013年,劳特利奇出版社推出了"劳特利奇全球机制系列"丛书(Routledge Global Institutions Series)的第73种——《二十国集团(G20)》[The Group of Twenty(G20)]。本书是两位国际著名学者的合著。第一作者安德鲁·库珀(Andrew F.Cooper)现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和该校快速全球性变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udies on Rapid Global Change)主任,曾于2009年作为"富布莱特公共外交首席研究专家"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中心工作,他与人合编的《全  相似文献   
2.
《国际公关》2013,(3):72-73
项目简述 全球领先的以研发为基础的制药公司——辉瑞制药,计划于2010年正式在中国市场推出针对类风湿性疾病的新产品——恩利。为保证目标的顺利达成,万博宣伟整合多种传播方法,在恩利上市前期、上市会当天以及上市后期,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成功扩大了恩利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费孝通与利奇两位著名人类学家的争论入手,展示了费孝通教授对微型社会学研究方法--整体性的社区研究法的运用、认知过程及反思,认为费孝通教授的学术思想与利奇学术思想的分歧所体现的是不同国度、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学家对社会文化人类学学科认知和定位的差异.本文认为费孝通教授对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本土性应用、探索及其反省,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学科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华 《民族学刊》2017,8(6):23-29, 102-103
本文从利奇与费孝通关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论辩出发,尝试性地分析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定义”性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注释”性特征对西方人类学与中国早期人类学的不同影响,认为中国早期人类学家即便曾采用西方人类学的某些研究方法或理论模式,由于在对待这门学科的前在立场及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在人类学的学科实践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即中国早期人类学家把西方社会科学知识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来重新注释、解释整体性观念下的“中国”——此“中国”并非仅仅是民族国家系列中“一国”的政治地理概念,它还包含着从自身历史与文明中承继而来的对生命及世界的整体性看法。  相似文献   
5.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月18日发表题为《我们都可以分享中国梦》的文章,作者是英国惠灵顿男子中学校长安东尼·塞尔登爵士。文章称,我们可以拥抱中国人,也可以无视他们,但对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理不睬并不会让其消失。从政治上讲,美国现在日薄西山,中国正逐渐回归其全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历史地位。我已成为一个坚定的中国爱好者。在人生的前50年,我无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也无视我。但我在200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