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浦劝威反,教威倒用留守印,更为诏书,诏威诛诸将校以激怒之,将校皆愤然效用.——《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一》 后汉乾祐右元年( 948)正月下旬,登上皇帝宝座不满一年的后汉皇帝刘知远病死,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隐帝.刘知远临终前,以郭威、杨邠、史弘肇为顾命大臣,要他们好好辅佐年仅十八岁的刘承祐.  相似文献   
2.
唐德宗的心无常性,酿成了他人生两大悲剧。在他即位之初,便开始削藩,然而几经挫败,竟灰心丧气,致使藩镇开始真正割据。在对待自己的爱情方面,他爱慕贵族小姐  相似文献   
3.
从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入手,以般若三藏的译经活动为中心,探讨唐德宗前后期对佛教态度转变的内在动机。起初唐德宗锐意于励精图治,对佛教表露出抑制态度,后因藩镇叛乱带来的政治挫折,使他对佛教的态度出现转折,并逐步信仰、支持佛教,尤其表现在他对般若翻译《理趣经》《华严经》等佛典事业的支持上。究其内在动机,乃在于《理趣经》《华严经》所蕴涵的南天竺金刚顶密法之佛王传统,作为佛教治世的意识形态,吸引着德宗为其皇权权威的重新竖立寻求新的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4.
关于元丞相桑哥的族属问题,学界多有讨论,藏学家毕达克、仁庆扎西皆认为其是来自于“噶玛洛”部的藏族人,但并未对“噶玛洛”出现时间及活动区域进行详细说明.本文即以两位学者文章中所引资料为线索展开论述,进而推测“噶玛洛”人应出现在唐德宗时期,他们最初因吐蕃与回鹘的北庭之争而被赞普派去驻守于北庭,之后部分人可能逐步迁移至古“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一带,蒙元史料中的“渡黎吐蕃”、“不里吐蕃”、“波斯离”可能正是这批人因居住在“蒲类海”附近而获得的另一名称.  相似文献   
5.
曲江赐宴是唐代重要的官方文化活动。德宗是赐宴曲江最多的唐代皇帝,据史书记录共计13次,可用诗歌证实史书缺载1次。唐德宗开创了长安曲江园林第二个繁荣时代。伴随赐宴活动有较多君臣唱和诗,今保存下来的有20余首,其中德宗皇帝诗9首,其中8首可准确系年,德宗与崔元翰重出诗1首可推测系年。  相似文献   
6.
贞元三年,李泌刚当宰相不久,就听到了大将李晟和马燧阴谋叛乱的传言。这些流言的产生并非没背景,李晟和马燧在平定"诸藩之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事一结束,他们手中的重兵让唐德宗感到了威胁。流言让皇帝和两位将军都处在极度的不安之中,他们心里都开始酝酿着自保的办法。饱经战乱的唐王朝,又一次处于风雨欲来的境地。对这种局面,谁都深知其中的危险,但谁都对能否化解三人  相似文献   
7.
任龙 《秘书之友》2007,(5):42-45
李泌在唐代中后期政坛上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人物,他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在朝野中很有影响。唐德宗时李泌担任宰相,当时西北的少数民族回纥族出于对他的信任,请求他出面与回纥讲和,双方结为盟国。这可给李泌出了个难题:从国家安全的大局考虑,李泌主张同回纥结盟;可是,德宗皇帝因早年在回纥人那里受过羞辱,对回纥怀有深仇大恨,坚决拒绝结盟。于是,事情僵在那里。恰巧在这时,驻守西北边疆的将领向朝廷发来告急文书,  相似文献   
8.
镇江扼江河之交。发达的水运促进造船业的发展。镇江造船行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据史籍记载,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八月,“敕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1)。据(元)胡三省注,十二州是:宣(宣城)、润(镇江)、常(常州)、苏(苏州)、湖(湖州)、杭(杭州)、越(绍兴)、台(临海)、婺(金华)、括(丽水即处州)、江(九江)、洪(南昌)。润州就是承担造船任务的十二个州中的一个。唐德宗时,李希烈反,镇海军节度使(治所在今镇江市)韩幌“闭关梁,修坞壁,造楼船战舰三千,柁以舟师,由海门(焦山以东江面)大阅”(2)。  相似文献   
9.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04,20(3):21-25
杖杀是一种用杖击处死罪犯的行刑方式,其适用的范围、性质、特点等与唐德宗建中三年正式宣布废除大部分死罪的绞、斩之行刑方式而代之以重杖一顿处死以后的情况明显不同,加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杖杀在唐代表现的极为复杂。对唐德宗建中三年以前杖杀的目的、发展变化及特点等进行辨析,可以显示唐中前期法制混乱的现象,揭示其封建法制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唐德宗即位第二年即建中二年(781)发动了针对魏博、成德、淄青和山南东道四镇的讨伐战争。这场旨在扫平割据藩镇的军事行动,前后绵延七年之久,涉及唐朝东北、西北、中原及西南的诸多藩镇,导致了两次叛乱性质的兵变和皇帝的两次出奔,史称"建中之乱",亦称"四镇之乱"。"建中之乱"历来被描述成为一场一无所获的冒进军事行动,其实不然。本文将叙述这场武装冲突的始末,探讨其如何促使唐中央政府和原先割据的河朔三镇重新进行力量对比,并且附带性地促使皇家嫡系部队神策军的崛起及解决唐王朝的痼疾朔方军问题,重新形成安史之乱之后四方藩镇相互制衡、藩镇林立而中央政府屹立不倒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