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张加龙 《领导文萃》2012,(24):80-83
联合国是权威的国际组织,也是大国利益的角逐场,安理会5大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则是大国间相互较量、相互制衡的工具。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否决权的使用问题上,中国是相当谨慎的,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原则性极强,可以说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树立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事实上,《联合国宪章》有关安理会的章节中并无"否决权"一说,但其规定凡非程序性决议案,必须得到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至少9票以上赞成,并且5个常任理事国中没有一国投反对票才能通过。这样说来,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反对票都会使一个议案无法通过,这就是"大国一致"规则。  相似文献   
2.
钟袖 《人才瞭望》2013,(11):105-106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领导人每一次亮相联合国舞台都格外引入关注。而从邓小平以副总理身份亮相联合国会场至今,尤其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领导人登上联合国讲台的频率越来越高。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几个片段,来感受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的“精彩演出”吧!  相似文献   
3.
贺炜 《理论界》2010,(5):186-187
冷战后,日本曾经突出其对联合国的"经济贡献",以此作为入常的理由。然而2005年以来,日本开始利用其担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一职的机会,通过"着眼新型安全威胁"、"推进人类安全概念"以及"解决传统安全问题"等方法,凸显日本在维护国际安全方面的实质性贡献,易于进一步为日本的入常正名。这种趋势区别于以往直接的争常手段,是一种间接的、凸显日本外交独特贡献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4.
杨晓慧 《理论界》2009,(7):188-190
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流露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意愿,80年代开始更是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把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纳入了政治大国的战略轨道.在1995年和2005年日本向"入常"发起冲刺,但终究未能如愿.究其原因,在于一系列的因素在制约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这些因素既有不变的根本因素,也有技巧性的变化因素.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力量对比即国际权力状况确实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作为国际权力体现的联合国机构适应这种变化进行改革是必然的和必要的。但总体看,这种变化属于量变性质,尚未发生质变:处于渐变阶段,没有发生突变。因此,联合国的改革主要涉及其安理会改革,尚不到必须对联合国权力核心结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构成进行变动的阶段。事实上,联合国高级别名人小组提供的安理会改革方案也承认原有国际权力结构并没有被颠覆,因而保留现有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而不同意增加拥有否决权的国家数目。这是对现有联合国核心权力架构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小萝卜头初进联合国197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昂首挺胸地出现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听到雷鸣般的欢迎掌声,身为代表团成员的吴建民不禁热血沸腾。  相似文献   
7.
吴浩 《东西南北》2012,(8):72-73
已于2010年9月去世的凌青是新中国著名外交家。他曾在1980年至1985年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是对联合国事务最为熟悉的人之一。2004年、2005年间,他讲述了自己在联合国工作期间的一些经历和故事,其中包括1981年选举联合国秘书长以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的情况。这次选举,虽然并非中国在安理会正式行使否决权,但仍是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国际事务的一次典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