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291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89篇
人才学   119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754篇
理论方法论   160篇
综合类   1719篇
社会学   512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298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生所需要的教师是有高度责任心、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师生之间积极情感的培养,这不仅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宗教对话是宗教界、学术界开展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以及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沟通、交流的活动。一般而言,宗教对话可分为教内对话、教际对话、圣(宗教)俗(社会)对话乃至宗教交往几个层面。本文所论耶伊对话,在强调宗教教义对话层面或宗教组织之间沟通活动的同时,亦特别关注以宗教信徒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交往关系,注重宗教之间交往互动的社会形式,注重考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是否存在真实交往的可能性和社会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往的社会及公共性特征,建构一种与宗教对话并行不悖的"宗教交往论"。最重要的是在民族与宗教信仰方式之间建构和重构国家认同、公民认同、民族与宗教认同,将三种认同叠合在一起,同时又不丧失任一认同的固有特征,成就一种"公民——民族——宗教"之间的"叠合认同"方式。  相似文献   
3.
叶锦庚 《生存》2020,(8):0128-0128
师生互动在课堂中的作用尤其重要,以往我们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老师直接传输知识,缺少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使课堂氛围枯燥无味。师生之间的互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老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现旧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本文就师生互动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柯鲁克是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中国与加拿大民间友好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她说:“我非常幸运,见证了这个伟大的时代。相信我深受的中国越来越好,祝福中国人民越来越幸福。”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交往行为”构成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他比较分析了交往行为与其它社会行为的区别,突出了交往行为的特殊地位。内在于交往行为之中的合理性是语言性、互主体性、程序性、可误性、开放性,这有别于传统的意识理性,体现了哈贝马斯对理性的重建。“生活世界”和“系统”是交往行为的补充概念,是从行为理论过渡到社会理论的桥梁,这一对范畴的提出表明了哈贝马斯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对西方社会的诊断是交往理论社会批判实质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体育交往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 ,它具有开发性、对流性、协同性、互补性和反馈性等特性 ,它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文明交往看巴以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明交往角度看 ,巴以冲突的持久难息缘于以下因素 :地理上 ,巴勒斯坦是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共同的根 ;宗教上 ,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尖锐对立 ;巴以交往中迥异的民族利益。巴以冲突短时期内难以平息 ,但从长远来看 ,和平共存是巴以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之路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是在分析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起交往理性概念的。他是以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二元分立为基点,赋予交往理性以对抗工具理性的使命,通过“交往理性”这种新理性观的确立,解除了意识哲学的“先验主体”和“先验理性”的设定,摒弃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取消了主体中心主义的独裁,从根本上否定了狭隘的传统的“理性”观,也为现代人逃离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人的交往实践目标和方式的根本性调整.从把握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交往实践观的结合点入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体现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在当代,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创造出了三重评价机制,即自我评价、对中介客体即生态环境的评价、主体际互相评价.三重评价机制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应用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的各种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和谐,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如何创设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催化荆,是促使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文章阐述了面对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理念,教师应如何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增进师生情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