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23篇
  免费   734篇
  国内免费   296篇
管理学   5249篇
劳动科学   299篇
民族学   355篇
人才学   896篇
人口学   239篇
丛书文集   5801篇
理论方法论   1337篇
综合类   15944篇
社会学   3590篇
统计学   643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434篇
  2022年   440篇
  2021年   687篇
  2020年   576篇
  2019年   533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570篇
  2016年   694篇
  2015年   1130篇
  2014年   2288篇
  2013年   1953篇
  2012年   2340篇
  2011年   2551篇
  2010年   2413篇
  2009年   2485篇
  2008年   2929篇
  2007年   2057篇
  2006年   1768篇
  2005年   1686篇
  2004年   1474篇
  2003年   1197篇
  2002年   988篇
  2001年   884篇
  2000年   696篇
  1999年   368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边口译员的角色或立场描述已从传统观念认为的"隐身""传送带""管道"等转变成"显身""交际促成人""文化斡旋人"等更为宽泛的解释.究其原因,前人所做的研究大都以译员角色为载体,从目的论、话语分析或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则试图以翻译行为为载体,结合口译案例,从话语权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阐释,研究结果表明:译员对交际目标的把握是保证话语含意推理正确的关键,其推理结果会产生不同的翻译行为,包括语义行为、语用行为和功能翻译行为.  相似文献   
2.
从Austin言语三分说、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及扩充的言语行为理论三个方面阐述服务业言语交际现象,继而从会话含义的动机因素、合作因素以及关联因素三个方面对上述现象进行梳理.其目的是使言语交际的双方能看对象、知语境、讲实效,做到善听善说善解,促进国际服务业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4.
5.
6.
探究公示语言语行为以言成事的语用翻译策略,构思出言语行为的多元框架结构,展示语用理论对公示语翻译策略的动态阐释力。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于青年教师。对256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其心理资本、职业倦怠特征及两者关系。结果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在不同性别、年龄、教龄、岗位上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职称、教授课程及岗位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与其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随着离婚率的增高,单亲家庭的孩子因家庭的残缺而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导致他们内向、孤僻、敏感、自卑,看问题较偏激,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心理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这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关注单亲重组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阳光向上,积极进取。教学实践表明,这些大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同学的关注,家庭的关心和社会的关爱。以"离婚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为课题做过专门研究的北师大心理学研究所在研究中发现,  相似文献   
9.
王贺 《现代交际》2015,(3):145-146
在摔跤竞赛中,有时候会出现选手在比赛中技术变形、发挥失常、体能消耗过快等现象,很多时候心理失常可以导致以上状况。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创造好成绩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赛前的心理干预活动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稳定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律理性是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结合。人工智能能够满足机械法学所要求的事实向结果的逻辑转化,在寻求"最优解"上有优势,但在实现法的形式理性问题上面临着立法不周延、法律边缘地带适用标准模糊、人类偏好与价值判断不可避免的问题。人工智能系统固有的感知缺陷使得它无法完成社会、历史因素客观化的任务,无法实现法的形式理性。人工智能在立法和司法中皆面临法律方案的选择难题,由于评判标准取决于人类的目的、评判价值的不可量化性和人工智能系统的感知缺陷,人工智能亦难以实现法的实质理性要求。因此,人工智能不能满足法律活动所需的理性,而只能作为人类法律活动的工具,无法超越人类而获得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