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典型特征之一,有其历史的传承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语境下,从“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中挖掘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潜质,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与逻辑的体现.创造诠释说与创造教育说为其转化出“创造”性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由“德”化“新”立“创”,善养创造思维多元要素,化育人生最高义,揭示出“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化为现实“创造”人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总结“古今中西”之争 ,选择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互补 ,注意对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发掘和批判继承 ,在文化上的可喜创获不仅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而且为新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功能越来越明显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这就对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加工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1] ( P854 ) ,在继承、发扬、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价值重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重估一切价值的尺度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学界一直缺乏必要的认识,因而导致了对新文化运动阐释的许多混乱。其实,五四新文化先驱者们的实践早已证明: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是重估一切价值的最高价值尺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用以比较和判断东西方文明优劣的价值标准不是别的,是个人的独立、自由和权利。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态度,因此也决定了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性质。正因为这样,新文化运动才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寂 《学术界》2006,(4):152-160
《新青年》创刊本是辅导青年所以修身治国之道;放眼世界,介绍各国学术思潮、以备攻错。但尊孔派在袁世凯倒台后,公然要求以孔教立为国教。陈独秀奋起反击,论证孔教不是宗教;孔子学说已不适现代生活;孔教不能定入宪法。  相似文献   
6.
先进文化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推动社会前进的新文化。共产党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主要在于 :(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为建设新文化建构科学的世界观前提、方法论前提和价值观前提 ;( 2 )确立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国进步文化的方针 ,集中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规律 ;( 3 )坚持解放思想、革新观念 ,推动文化发展。只有不断解放思想 ,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提出新理论 ,才能创造和发展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38-44
新文化保守主义是当前对主流意识形态挑战较为严峻的社会思潮,该思潮出于其政治诉求,把抨击矛头集中指向了与中国现实联系更为紧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看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儒化"的产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缺乏人性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不具备合理性。由此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极具针对性的现实挑战。能否有效应对上述挑战,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中国文化》为研究阵地,展开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价值维度上,“第二个结合”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争取革命胜利和新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出系统性总结。在目标导向上,“第二个结合”充分发挥了思想文化战线的动员和团结的作用,并为“中国向何处去”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在话语建构上,“第二个结合”明确了革命的盟长资格必须由共产主义承担,并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合法性问题。在路径探索上,“民族形式”讨论孕育了继往开来、兼具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新文化发展之路。《中国文化》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阐释与探索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新人"为突破口,通过"新道德"的换血,从而达到"新国家"的目的,乃是五四先驱的一个基本逻辑构成。将"心身薄弱"的"纨绔子弟"改造成"心身两全"的"朴茂青年"也就成了五四先驱最初追求的"立人"目标。所谓"心身两全",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当《新青年》"主撰"意识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后,"德育"便作为不二的启蒙法门被给予了超负荷的重托。至此,五四先驱的"立人"目标已由原先的"心身两全"变成了"以德为主"。要"立国",须先"立人",而"立人"的路径则是"立德"。他们的这种以"新道德"的换血来造就新国民、新国家的理念与中国古代的"修身治国之道"可谓如出一辙,其中无不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熊辉 《兰州学刊》2009,(2):102-104
对五四新文化语境中的翻译诗歌展开讨论是译介学关注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创造社创办的刊物为依托。以分析创造社译诗热潮兴起的原因为切入点,从翻译数量和国别、诗歌形式、译诗的“普罗”文学色彩和译者队伍以及译诗思想等方面论述了创造社译诗的特征,并由此突出了译诗与新诗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