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解决壮族群众说普通话时,一些人将zh、ch、sh及z、c、s声母字读成j、q、x声母,一些人分尖团音,还有一些人给零声母字加上辅音声母等三个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用国际音标对普通话零声母音节进行标注的形式存在4类偏误:1.将零声母音节标注为"韵母";2.将零声母音节标注为"y(w)韵母";3.将零声母音节标注为"i(u)韵母";4.将零声母音节标注为"韵母".这4类偏误是由零声母音节结构的特殊性以及<汉语拼音方案>与国际音标这两套标音符号转换的复杂性造成的.因此,在教授国际音标时,一定要讲清国际音标中零声母的标记方式,尤其是带有隔音符号y、w的零声母音节的标记方式.  相似文献   
3.
清河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与山东武城、夏津两县交界,北与故城、南宫毗邻,西与威县为邻,南与临西接壤。清河方言属冀鲁官话区石衡片。本文讨论清河方言地名读音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北京话辅音系统中可否把舌面音和舌根音看做同一音位,或把舌面音和舌尖音看做同一音位,笔者用历时音韵学的观点提出了作为底层形式的舌面音存在的证据。这和汉语拼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对j,q,x音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不应该因为经济性原则把它们归入舌尖音或者舌根音。  相似文献   
5.
[v]非全浊音声母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话合口零声母字的第一个音素[u] ,在山西方言中全部或部分地读作[v] ,有的同志认为,山西方言中的这个[v] 是全浊音声母。笔者经过较为仔细的考察,发现山西方言中含有[v] 头的字与北京话中的合口零声母字,无论历史来源还是从中古到现代的声调变化,都基本是一致的。因此认为,山西方言[v] 头字的[v] ,与北京话合口零声母字的第一个音素[U] ,其音值及在音节中的地位基本相同,应当看成韵母的一部分,而不应当看作声母,更谈不上是全浊音声母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较之我们所拟定的中古音和上古音,较之于现代汉语方言,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少了入声、少了全浊声母、舌根鼻音(古疑母)没有了、爆破音少了(现代汉语舌面塞擦音是从古塞音分化而来)。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与汉语各方言进行比较,方言中都或多或少地保存有古音中的浊音成分或入声等。本文立足于普通话舍口呼零声母唇齿化现象研究。从发音学和音韵学角度探究舌面音发音部位前移的原因,提出舌面音发音部位前移是语言各要素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古声母中的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读为相应的清音声母。其规律是,原全浊塞音与塞擦音平声字归同部位的次清音、仄声字归同部位的全清音、擦音多清化为同类清音。这一规律在浊音发生清化的方言中大都适用,但在湘方言三堂街话中,中古全浊声母多读为零声母。这与浊音清化的规律不符,也与湘方言其他地方读音相异。这是声母受主元音或介音的影响,或同化或异化的结果。这一特殊音读现象有助于我们重新探讨中古喻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通过"澳"字的正音论述广州话η声母的古音来源,分析中古疑母和影母互转的语音变化规律;评述广州香港两地字典字汇"澳"字以及η声母字读音差异:广州比较重视口语读音,而香港则偏重传统读书音;比较国内一些方言论证"澳"字读η声母合乎音理;对比越南华人的读音论证η声母字音丰富是广州话的特色,百年不变。  相似文献   
9.
汉语音节可分解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音节开头没有辅音被称为零声母。学界对什么是零声母没有异议,可对零声母算不算1个声母意见却有分歧。辨析把零声母看做1个声母在逻辑上的荒谬性,指出对普通话声母数量还须恢复学界原来的认识,即它们只有21个而不是包括"零声母"在内的22个,对声母定义也须回归学界从前的共识,即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  相似文献   
10.
汉语近代音中 ,见晓组字的颚化究竟何时结束 ,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变迁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朝鲜对音文献《朴通事新释谚解》、《汉清文鉴》、《重刊老乞大谚解》以及《华音正俗变异》所显示的语音材料表明 :18世纪中叶见晓组字的颚化还处于开始阶段 ,到了 18世纪末或 19世纪初 ,颚化有所增加 ,但还是占见晓组字的少数 ,仍处于过渡阶段 ,到了 19世纪中叶以后 ,见晓组字基本上颚化 ,但还不能说全部字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