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19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153篇
社会学   92篇
统计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精髓。从思想内涵上说,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是一种宏大的历史意识,是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是一种昂扬的奋进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把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忧患意识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otential of a café on the premises of an aged-care facility as a vehicle for culture change. Method: Secondary analysis of primary qualitative data that explored the value of a café in an aged-care facility, compared with culture-change principles established from a literature review. Results: Secondary analysis established congruence between culture-change principles and the themes established in the primary qualitative data. A café, in one aged-care facility, has facilitated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of culture change for residents: individualized care, facilitation of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opportunities for participation in life roles, and creation of a sense of belonging. Conclusion: Culture change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such as a café, where food and dining maximize social opportunities and create a homelike environment that facilitates continuation of residents' identity.  相似文献   
3.
Shelley v. Kraemer (1948) was a landmark civil rights ruling, in which the Supreme Court held that private racial covenants could not be enforced by the state to evict black buyers of “restricted” homes. Fair housing scholars have generally dismissed or downplayed the practical effects of Shelley, since other forms of housing discrimination remained very powerful. Using spatial lag models and detailed geographic data on the location of covenants and patterns of intra-urban black migration, we compare the role of Shelley with other forces shaping mid-century neighborhood change. We find that Shelley precipitated white-to-black neighborhood transitions after 1948 and changed the nature of the dual housing market in important ways. We also show that increased black mobility produced a sharp increase in intra-black economic segregation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觉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和感悟。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的建设和文化的创新。文化自觉靠学习和研究来获得。要提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提高文艺的社会本质和艺术本质的文化自觉。要用六维的立体思维去观察和认识文化,提高对文艺规律的文化自觉,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的大繁荣。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文明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伊斯兰文明具有政教合一、复古倾向、文化统一性以及因强大的适应能力导致的多样性和区域化倾向等文化特点。对于中国穆斯林中的回族而言,文化自觉包括对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研究,对伊斯兰文明的研究,以及对西方文明的研究。对于伊斯兰文明的研究,特别需要关注伊斯兰文明的网络结构以及伊斯兰文明对于当代社会的适应性。文化自觉的意识源自危机和危机感。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必须从文明内部寻找原因,并从内部和外部全方位寻找解决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可以从中国伊斯兰文化和域外伊斯兰文化中受益。  相似文献   
6.
“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时间忧患”成为中国诗歌中一个独特的主题。尤其是盛唐时期的文人,处在开明盛世之下,有着强烈的入世思想。当理想不得实现时,就会发出人生短暂的哀叹。通过分析孟浩然、王维、李白等盛唐诗人的作品,并与魏晋诗人的忧患意识作对比,发现,盛唐诗人的这种忧患意识是时代风貌的产物,具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99个陆地边境口岸为例,在边境界定、边境县人口统计基础上,分析发现,影响边境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陆地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边境民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有限,跨国民族(含跨境、跨界民族)的民心相通作用发挥不足,周边国家关系深受大国渗透及干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路径有"五全":一是全覆盖,即中国边境区域全覆盖;二是全小康,即持续推进边境人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是全方位,即全方位设计符合边境实际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四是全辐射,即将铸牢陆地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意识连接起来;五是全过程,即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建设,达到文化润疆的目标。根据边境民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包括山河恋、家国情、中国心、邻国缘。  相似文献   
8.
在丁芒的诗思意识里,他所秉持的诗人个性情感必须与人民的利益、情感相一致的观念明显带有"群我"的、集体的、民族性的和阶级性的特征。在新诗体型的认识上,他主张新旧体诗的互相融合,创制出"短小、集中、格律化"的新诗体式,藉此表现"人"的生命体验、时代风云与民族心声。丁芒从20世纪40年代初——90年代末的新诗创作历程,诗思路径呈现出这样的流变过程:个我人生——社会人生——群体人生——个我人生。其诗境的创造主要表现三大类:抒写个我生命体验;反映现实苦难;讴歌战斗豪情与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对职技高师素质教育的几点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技高师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着与其它高校不同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应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思考着的,于是有属于他个人的尖锐难察的痛苦;鲁迅又是生活着的,于是也有属于他及其身边人的可察的温馨。从"神"到人,从成人到孩子,从思想者到生活者,鲁迅有着多面的形象,他带着不同的情绪和思想,穿梭在他自我创制的不同的文学世界中。生命与生活,在鲁迅的笔下,是两个层面的世界。《野草》体现了鲁迅不明来路、未知去路的生命意识;《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及至今日、未忘昨日的温情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