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1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西部地区的民族、宗教、语言文字、地域亚文化入手 ,分析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中个体行为、企业文化、投资环境的冲击 ,以及对企业管理绩效的影响 ,并针对西部地区文化差异大的事实 ,提出对西部地区的企业管理 ,应实行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培训  相似文献   
2.
杨枝煌 《学术探索》2009,(4):127-133
山寨制造和山寨文化的泛化,使中国信用建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规制山寨,一方面是重构社会信用体系,另一方面是建立中国标准,掀起世界产业革命,提高中国在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方面的话语权和决定权。我们必须进一步厘清山寨文化的各种表现、真实本质和国际比较,做好山塞制造的规范和调控,从而实现中国信用建设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When are identity dilemmas—when people possess identities that conflict with one another and both are potentially stigmatizing—most likely to occur? Are they the result of generic social processes? A review of some of the extant research on “identity work” suggests that historical “misalignments” of culture and stratification, which we refer to as “lag,” create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stigma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inequalities. Lag is exacerbated by complex, intersecting axes of hierarchy, and amplified as symbolic environments globalize and subcultures multiply. Articulating culture and structure reveals how power plays out in interaction, and highlights the omnipresence of struggles for treatment as “fully human.” We consider whether “alignment” is even possible whe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ocial location intertwine, compete, and collide. Following Schwalbe and Mason‐Schrock (1996), we argue that “subcultural” or collective identity work that brings new meanings into dominant cultural narratives may offer the greatest hope, but in the interim all coping strategies are costly.  相似文献   
4.
沈传亮 《学术探索》2004,2(11):85-91
作者运用政治亚文化理论 ,对北洋时期的国会议员群体进行了研究。从维护共和、主张法治、集权和分权之争、政治机构之间的认同感、议员的党派信仰等方面分析了北洋时期国会议员的政治取向 ,从而揭示出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转变的艰难  相似文献   
5.
韩琛 《东方论坛》2007,(3):52-56,83
"第六代"导演热衷于青春叙事,致力于营造一个青年亚文化的电影语境,以后革命时代的青春小叙事取代了革命时代的青春大叙事.青春在"第六代"电影中呈现为一种静穆的狂欢状态,一方面是去革命中心后的个体不无虚无感的自我放纵,以及陷身于物恋迷狂所形成的超现实主义幻觉;另一方面却又带有社会主义时代遗留下来乌托邦梦想,并将这种神圣的情感投注于一个可供参照并追随的象征符号--"精神之父"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7.
Name-altering practices are common in many creative fields—pen names in literature, stage names in the performing arts, and aliases in music. More than just reflecting artistic habits or responding to the need for distinctive brands, these practices can also serve as test devices to probe, validate, and guide the artist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a cultural m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nstitute a powerful probe to negotiate the boundaries of a subculture, especially when its features are threatened by appropriation from the mass-oriented culture. Drawing evidence from electronic music, a field where name-altering practices proliferate, we outline dynamics of pseudonymity, polyonymy, and anonymity that surround the use of aliases. We argue that name-altering practices are both a tool that artists use to probe the creative environment and a device to recursively put one’s creative participation to the test. In the context of creative subcultures, name-altering practices constitute a subtle but effective form of underground testing.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在台湾的建构与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肯定台湾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青少年次文化既属于文化的一环,则理应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尊重。其实,青少年次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开展非常重要。透过在次文化团体中的归属感,青少年获得其自我认同的重要能量,并形成个人的人格。台湾建构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应把尊重火星文为代表的次文化作为落实多元文化的起始点,台湾对火星文次文化要坚持中立性原则和宽容原则,以引导的方式去面对火星文这个青少年次文化,真正尊重和宽容青少年的次文化,才能落实多元文化社会的宽容诫命,以实现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个人价值选择多样性与社会要求统一性的冲突、此岸肉体价值和彼岸精神价值的冲突。对待这种冲突,一是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引导和整合;二是要切实建构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亚文化的冲突,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高校科技产业产生、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其内部两种文化并存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冲突,阻碍了科技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两种亚文化价值观的比较和分析,说明亚文化冲突对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化解冲突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