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长期以来忽略了近代著名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史研究方面的开创性成就.本文认为,丁韪良从包括进化论史现在内的当时西方主流历史哲学出发,在梳理和总结传统中国史学缺点的基础上,对重建和解释中国历史、特别是在寻找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分期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和建设性的见解,开创了近代以来中西重建中国"大历史"的先河,是梁启超"新史学"和蒋廷黻、费正清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声.本文在充分肯定丁韪良对中国史研究方面的划时代贡献的同时,也对其西方中心论和神学目的论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2.
崔铭  张婷 《河北学刊》2014,(3):246-248
《尚贤堂(新学)月报》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主笔,其内容及写作方式与同时期维新派报刊相比,后者更能贴近晚清社会局势,并受到民众广泛认同。以《尚贤堂(新学)月报》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变法时期的传教士报刊之所以迅速被淘汰,主要是因为其内容上加诸于政治上的宗教色彩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文化优越感引起中国人的反感,以及其办刊理念不适应中国社会及文化精神需要而致。  相似文献   
3.
雪珥 《领导文萃》2013,(20):90-93
签订《中英北京条约》,是27岁的恭亲王在国际舞台上的第一次正式亮相。面对着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占领军,面对着处处故意怠慢自己的英国全权特使额尔金勋爵,这位年轻人从容不迫,应对自如。自从上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20多年来,英国人似乎从来就没有对中国高级官员有过任何正面的评价。年轻的恭亲王令他们发现,中国除了充斥着大量颟顸、愚昧、贪鄙的干部之外,也有如此风采照人、作风清新的高官。遍阅史料,无论是当时的新闻报道还是时人的日记回忆,虽然将中国的各个方面都描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教士与京师大学堂的人事纠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师大学堂成立,丁韪良出任西学总教习,传教士担当了重要角色.但既为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是国家教育自主权所在,又不许外人过多染指.于是在如何利用西方传教士问题上存在纠葛.庚子事变后,人事有重大改组,传教士被集体辞退.此举意义重大,西方传教士对大学堂的直接介预,或从京师同文馆起对中国最高官办教育机构的直接干预至此告终.同时开始了京师大学堂聘请外国教习和学习外国路径由西到东,即由欧美而日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6.
丁韪良,美国北长老会至中国的传教士,他在中国生活了62年。初识中国,他对中国的印象就是"闭关锁国"。然而半个世纪之后,他于1907年出版了《中国觉醒》(The Awakening of China)。该书标志着丁韪良"中国觉醒"观念的形成。丁韪良对中国认识的转变,有着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与他先后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时期的社会改革活动密切相关。他的"中国觉醒"观的形成,颇具代表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艰难变革的客观现实;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西方人对华观念的某种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万国公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首部汉译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在晚清历史的许多方面都占有一席之地。学术界关于此书的研究很多,但仍有一些最基本的事实需要澄清。《万国公法》的翻译出版,与其说是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的产物,不如说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产物。译者丁韪良将此书定名为《万国公法》,恰与原著观点相悖。  相似文献   
8.
傅德元 《河北学刊》2008,28(2):82-88
《公法会通》是继《万国公法》、《星轺指掌》与《公法便览》之后,丁韪良主持翻译的第四部重要的国际法译作,虽然在承认领事裁判权与不平等条约等方面具有消极内容,但总的来讲,该书详尽地阐述了进步的国家平等、人人平等的国际公法思想和人权思想,对若干国际公法领域的叙述比较详细,观点比较公正,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书使用的一些政治、外交与法律新名词,逐渐被中国知识界、法律界所接受,有的沿用至今;在文字表达和体例上,该书也是丁韪良主持翻译的最好的国际公法译作。总之,该书对晚清外交界及知识界进一步了解国际法,并运用国际法从事劣势条件下的外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启蒙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傅德元 《江汉论坛》2008,1(3):86-96
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1850年来中国传教,曾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等职,在华生活了近60年,历经清末民初两个历史时代,亲身经历和参与了中国近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本文在中外学术界对丁氏90余年研究概况评述的基础上,对推进丁氏研究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1880年京师同文馆翻译出版的<富国策>,是近代中国首部经济学译著.其翻译者是同文馆副教习汪凤藻,后经总教习丁韪良鉴定而成.该书并非完全按照原书翻译,而是有所取舍,采取补充说明、增加评论、调整、不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富国策>对近代中国社会和思想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