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理论上研究和论证了马克思在研究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时所设立的四个假设条件;解决了这些假设条件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影响和后果;回答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一般规律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产品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竞争力的培育有重要影响,尤其在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国,其作用更加明显。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的不变资本节约理论,并以此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我国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3.
庞飞 《管理科学文摘》2008,(24):196-197
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的论述,阐述了资本家通过不变资本节约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不变资本的节约,实际上提高了企业生产要素的协同水平,这些方法有些对于我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构建节约型社会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资本分类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相照应,旨在论证和揭示资本剥削的本质。这一分类也是不科学的,只要我们继续沿用它,及与之相关的"死劳动"等概念,便无法真正认识资本增值的规律。本文重点揭示马克思资本分类理论的阐释困境,并通过对"可变""不变"资本的重组、对"死劳动"概念的扬弃,以及对"物化劳动"概念重释、"超质劳动"概念应用,揭示机器在工厂超质劳动中助力增创产品价值的功能,揭示资本非剥削增值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章专门论述了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问题,归纳总结了节约不变资本的各种有效方法,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并掌握的。节约不变资本,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不仅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而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创立新的高效的、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的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开始时采用以消费资料生产为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为第Ⅱ部类的顺序反映了批驳“斯密教条”这个思想史上的原因,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他后来在《资本论》第二卷第Ⅷ稿又采用以生产资料生产为第Ⅰ部类,消费资料生产为第Ⅱ部的顺序,却是更为合理的.这种顺序表明,只有提倡勤俭节约,控制消费资料生产的超前发展,先行发展教育和生产资料生产,才能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目的,使包括消费资料生产在内的整个社会再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智 《学术探索》2011,(2):54-5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介绍,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胜,必然不断改进技术,采用先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结果是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增大,而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积累、资本扩张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可在当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尤其明显,资本有机构成对我国经济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知识资本价值增值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资本的出现具有独特的意义。知识资本不违反资本的一般性质,根据知识资本不同部分对价值增殖的不同作用,知识资本也可以划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知识资本理论可以也应该和劳动价值论对接起来。  相似文献   
9.
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发展趋势的争论根源在于各方争论者没有看到无形不变资本的存在及其演变趋势。古典的技术进步是马克思所指出的以有形不变资本替代可变资本,现代的技术进步则是以无形不变资本替代有形不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同步指数"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指数与价值构成指数的比例关系构成的反映技术进步对资本构成影响程度的相对数,存在着持续上升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同步指数越大,即不同步越强,技术进步的作用越突显。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马克思著作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马克思不仅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节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作了分类,而且从自然、经济、社会、人的广阔视野出发,全面审视了技术创新的功能,论证了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思想进一步证明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