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志平 《社科纵横》2010,25(12):96-98
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充分地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这方面的政策主张,即:加强《经济合作行动纲领》的指导作用;把联合国工发组织改为专门的组织机构;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一些工业部门的合作;寻求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援助和积极合作等等。这些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18日。是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的91岁生日。这一天举行的不结盟运动外长会议发表声明·将每年7月18日定为“曼德拉日”。曼德拉从政坛隐退已整整十个年头,为什么他仍然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4.
不结盟运动成立后的最初十年间,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做了不懈努力。不结盟国家普遍承认新中国政权的合法地位,以及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有利于实现联合国的普遍性,是不结盟运动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不结盟国家与新中国的友好关系是不结盟运动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坚实基础;新中国在外交上的积极作为是不结盟运动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坚强保证。不结盟运动在早期三次首脑会议上均通过决议,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确认了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际法原则;不结盟运动组织和动员了广大不结盟国家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凝聚了支撑力量,在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第2758号决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的积极作为,是新中国主动外交的典型例证,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建新 《东岳论丛》2008,(2):165-167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等人在极其险恶的国际背景下提出的,南斯拉夫为它的产生及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不结盟运动所倡导的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原则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今天的国际形势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不结盟运动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尼泊尔在新国家建立以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选择了不结盟道路。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尼泊尔为不结盟运动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作为外交和防务战略的根本,不结盟运动在为尼泊尔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也为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冷战时期,随着南北双方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不结盟运动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积极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不结盟运动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的初始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调整阶段.不结盟运动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的征程艰难曲折,但它一直在孜孜以求。这为后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 2 0世纪 60年代的铁托不结盟战略思想主张大小国家权利平等 ,限制核武器与核军备竞赛 ,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积极共处 ,反对霸权主义 ,等等 ,这些思想冲击了“大国主导天下 ,小国无足轻重”的观念 ,对不结盟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 ,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时刻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在粮食和农业领域,它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粮食和农业的危机现状、危害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即:高度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不断增加粮食生产的投资;实现集体自力更生;适当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0.
高志平 《社科纵横》2011,26(5):101-105
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严重性、危害性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债务危机的方法与手段,如:各负债国均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自由选择其经济制度;加强债务国和债权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召开专门会议,成立专门机构等等。这些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债务危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