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凤珍 《社科纵横》2009,24(3):88-89
在异化无处不在的现实中,丑从各个方面渗透进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艺术领域;在丑的极致荒诞已经获得认可的今天,丑以其最本真的状态由边缘走向中心,展示着自己比真更真、比美更可靠的一面。可以说,审丑的时代已经或正在到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现代后现代语境中,对丑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中西方艺术中丑学思想的产生渊源和发展历程,通过比较认为"丑"与"美"在中国艺术中相容互补、共生发展,而在西方艺术中则基本处于对立状态,难以同步生长.同时将"丑学"在两种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的这种生存状态的差异性置于各自的哲学背景中进行审视,寻找形成中西方艺术中"丑"的不同命运的本质的、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西方现代审丑思潮与中国先锋小说丑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西方现代感性学中的“审丑”及其对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催生作用,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先锋小说的感性学观念的变化——由审美到审丑的演进,进而论述了审丑这一先锋小说的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4.
胡剑平 《社科纵横》2010,25(5):133-134
丑学以图像视觉的优势与宽视野改变消费社会的人文内涵与接收方式,颠覆当代教育个体的人文构建,以"生态"思维开掘消费社会的人性内涵,"颠覆"当代教育依存的社会生态、人文境况,表现出生态丑学教育的社会责任与践行使命。审丑多维度"置换"审美,进而厘清审丑的负增殖,倡导审丑正价值及其内涵的多种构建,凝聚人文因素呈现审丑教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人的审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古代审丑意识入手 ,探讨审丑意识的产生、发展以及中西审丑意识的不同 ,进而提出了感性学史上一个久已被忽视的重要课题 :中国当代丑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审丑与否定:现代派文艺的感性学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西、东方感性学是丑学的历史发展看,现代派文艺(丑艺术)通过否定这一环节不但促使本身一直处于超越和创新的过程之中,而且促进了人类感性学的丰富和深化.审丑与感性学,现代派文艺与审丑,审丑与否定等概念和范畴都存在相互对应的内在联系.研究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与其他实践派美学流派不同,和谐派比较重视对丑学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如代表人物周来祥、邹华、牛宏宝等在他们的一些著述里,对于丑的产生、价值、地位、审美特性、本质、特点等均有所论述,并逐渐使丑学理论走向体系化.和谐派美学流派中的部分同仁之所以如此看重丑,这一方面与丑学在美学中的地位日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和谐派美学体系的建构需要否定因素有关.尽管如此,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对丑学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其中对于丑本质的挖掘、审丑可能性的论述、丑特性的概括,以及把丑放在一个动态状况中来考察的做法,还是应该引起"丑学界"关注的.  相似文献   
8.
丑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cs)的范畴之一,长期被遮蔽在“美学”的阴影之中。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创作界对“丑”之态度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丑的大量描写,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从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丑的本质,丑与美的关系问题,并围绕“以丑为美”和“化丑为美”进行了讨论;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论界开始关注文学审丑现象,主要针对先锋文艺中的审丑现象进行了分析。对80年代以来关于丑学理论研究进行分析,能为感性学的现代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能够更好的把握文学的动向,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分析弗洛伊德的本能论,阐述了在现当代文学中,作为丑学之主要内容的本能欲望无处不在;性本能是主体这一理性载体的非理性表达,作家们把本能论做了民族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中西方艺术中丑学思想的产生渊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比较认为 :“丑”与“美”在中国艺术中相容互补、共生发展 ,而在西方艺术中则基本处于对立状态 ,难以同步生长。同时将“丑学”在两种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的这种生存状态的差异性置于各自的哲学背景中进行审视 ,寻找形成中西方艺术中“丑“的不同命运的本质的、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