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尽管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对"严肃"品格的极端强调和作家面临的沉重道德压力,给那个时代的一般文学造成了"不可承受之重",但追求"轻松"的文学空间并没有完全消亡,反而以某种"反跃"的姿态出现.双方有意识的对峙和相互颠覆正说明"严肃与轻松"作为一种维度的存在.而作为"轻松"的文学,趣味主义文学思潮在当时则由三个流向汇合而成.  相似文献   
2.
《21世纪》2009,(12):59-61
原本,严肃音乐总是让老百姓难以企及,但近年来,一些偶像型音乐大师的出现,让普通人也有了欣赏、谈论、炫耀古典音乐的兴趣,他们贴着中国原产、美国组装的标签,赢得了观众,赢得了市场。这样的异质偶像,除了马友友,还有谭盾和郎朗。  相似文献   
3.
生于1934年的作家王蒙,如今70岁了,还喜欢看动画片。可见,身为中国严肃文学代表作家的王蒙,同时也是一名普通的观众和通俗文化接受者,有着一颗未泯的童心。  相似文献   
4.
机遇意识     
偶翻存报,从《文艺报》1999年12月18日李凤杰的《悠悠思念情》知,老作家王汶石曾亲笔写信并作介绍人推荐李凤杰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9年秋天,李凤杰申报了职称,恩师王汶石是评委,当李风杰向他打招呼时,王汶石突然严肃起来,打断了他的话:“评职称的事,就不要谈了。这事,有政策,有标准,开会要看材料,讨论、投票,没有必要私下谈论。再说,你我又不是不了解。”李凤杰写道:“他的严肃,使我惭愧。” 好一个需要却又使人感到成了远  相似文献   
5.
本文揭示了卖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里严肃文学生存发展的艰难状况及其社会原因,并从目前中国文学的实际出发,就严肃文学的生存发展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早期的坎培拉绘画,是在基督教浓郁的社会人文氛围中创作出来的,艺术家带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以虔诚的心灵面对神化的艺术,严肃的心态面对主题性绘画形式创作,精神的执着表现在精湛的技艺里,以单纯的色彩雕塑历史和人文情怀,再现历史赋予中世纪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正确分析把握市场经济与文学的关系,是当代作家与文艺批评家共同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在分别剖析市场经济与文学各自性质、规律、特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转型期的文化市场与文学创作和作家的实际,历史地、辩证地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市场的建立对于文学发展既具有促进作用,又产生了一定的负效应;文学既要适应,走向文化市场,又应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今天特别要强调文学家人格的主体意识。只有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才能在自身得到发展同时,又积极地影响、提高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品位。  相似文献   
8.
9.
欧仁·尤内斯库的剧本中大多运用了"反戏剧"的创作技巧。通过简化情节、贬低语言、淡化人物性格和巧用道具等手法构建了一幅幅荒诞不经的艺术图景,夸张地表现了战后西方社会人们空洞的生存现状和虚无的心理状态;然而,透过表面,读者仍然可以循迹到尤内斯库通过创作超越现实的戏剧内容营造出令人警醒的意味,并清晰地见证他试图将社会意识从虚无的状态中拉回以及重建严肃真实的社会生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佟君 《日本研究》2011,(3):100-104
论及村上春树文学,人们常常认为其文学作品大多是大众文学性的小资情调,如《挪威的森林》,而后我们发现村上春树文学的创作走向发生了改变,其创作超越了大众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而成为综合小说,也就是表明村上春树的文学选择从《挪威的森林》的情绪,经过《海边的卡夫卡》的混乱,直至《1Q84》的严肃,由此可以看出村上春树文学的一种创作主题的走向选择已经从个人走向群体,更由群体走向人类社会,从而使其文本呈现出了社会关怀的宏观叙事景象。我们从这种文学选择中可以看到一位敢于站在脆弱的鸡蛋边,不惜粉身碎骨撞向坚硬高墙富有正义感与抗争勇气的良知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