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148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杂剧是在以前的南北戏曲文化的土壤里孕育成长的,因此南杂剧在曲调体系、曲调运用、演出体制、剧本形式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以前南北戏曲文化的传统;但同时南杂剧在许多方面又有所发展与创新,这些发展与创新使南杂剧成为继南戏-传奇和元杂剧之后又一新的戏曲体制.  相似文献   
2.
明代 ,湖南戏剧创作尚处于兴起阶段 ,出现了一位重要的南杂剧作家———许潮。他的杂剧合集《泰和记》大都取材于历史文人典故 ,借以抒情 ,寄托理想。其戏曲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对元杂剧体制进行的全面革新 ,促成了明代杂剧创作的再度繁荣。他与另两位戏剧作家龙膺、李九标的创作共同促成了明代湖南戏剧创作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论“度柳翠”杂剧的两个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人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与明人徐渭《玉禅师翠乡一梦》均搬演月明和尚“点化”妓女柳翠成佛的故事 ,但两剧的剧情、人物、命意却完全不同。两者之间既无同源 ,也无先后承继关系。李寿卿的《度柳翠》是佛教观念的演绎 ,是一则风格严肃的“度脱”剧 ;徐渭的《玉禅师》则取材于民间传说 ,是中国民间对佛教观念的解读 ,是一则戏谑滑稽的谐剧。文章以“细读”的方式 ,对两剧的剧情、人物、命意加以比较分析 ,并参以史实辨证 ,揭示出徐渭创作此剧的真实动机  相似文献   
4.
调腔是流行于浙东一带的高腔剧种,新昌县档案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调腔抄本有《西厢记》六折,除《佳期》一折为昆腔戏外,其余均出自元杂剧,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南戏声腔的杂剧演出样式。调腔《西厢记》存在明刊本所常见的曲文分唱现象,并在剧本上受到《南西厢记》影响,且曲文具有一定的版本价值。调腔《西厢记》演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有燉杂剧《文殊菩萨降狮子》《蟠桃会》《辰钩月》诸剧对小说《西游记》成书有着重要影响,许多情节为其所吸收;朱有燉对西游故事的接受存在事实可能,吴昌龄、杨景言所作西游杂剧当为其观览;朱有燉及其杂剧在西游故事传播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是中原文化故事系统融合西北故事系统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杜甫诗和关汉卿杂剧都塑造出众多的平民形象.他们塑造的平民形象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差异.杜甫在其塑造的平民形象中渗透了寒士意识,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期的鲜明特征.关汉卿在其塑造的平民形象中渗透了市民意识,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蜕变期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唐代士妓之恋传奇与关汉卿的士妓之恋杂剧的比较入手,分析了元代儒生的社会地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软弱自卑的形象性格特征,从而窥视出有元一代文人的心理和追求,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文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9.
在中国古代戏曲空前繁荣的元明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传唱千古的优秀戏曲作品。许多同一题材的作品被不同时代的剧作家赋予了新的涵义和时代精神,为中国古代戏曲的创作、演出开拓了新的局面。杂剧《张于湖误宿女真观》和传奇戏曲《玉簪记》就是同一题材、不同时期的戏曲作品。对比两剧的各个层面,可以从中领略古代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还和其他的众多戏曲作品共同铸就了我国古代戏曲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清初杂剧的审美品格以雅正为基本特色 ,其在艺术构成方面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 :一是在基本确立了古典戏曲的抒情原则的同时 ,呈现出叙事观念的极度淡化 ,使杂剧创作呈现出诗词创作的一些特色 ;二是题材选择上强化了历史性追求 ,通过对经典故事与著名人物的阐释自喻 ,表达种种借古写心的文人趣味 ;三是音乐结构对曲词的重建导致曲词对抒情的亲和 ,消磨了文体本身对叙事的呼应。这是清初作家以曲为文创作观念的进一步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