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将《尔雅》及《释名》作了一个粗浅的比较。对两书从篇目、相承关系、同义类下的词条数目、训释体例、义训的具体方法及《释名》音训的表意功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中未脱“不”字,通过对《论语》中出现的所有“患”字用法的分析可知,此处的“患得之”意为“以能否得到为患”。  相似文献   
3.
展转相训为<尔雅>重要的解说条例.<尔雅>展转相训集中于<释诂>、<释言>两篇,或见于释条之中,能强调其义训;或见干释条之间,能延伸其义训.对这一条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尔雅>的训释特点,正确理解<尔雅>相应释条的义训.  相似文献   
4.
历代的经学家们在运用训诂学特有的释义方法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渗透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 ,笔者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 ,较系统有序地从形训、音训、义训三个方面阐释了它具有的人文性 ,对此加以研究 ,将会使训诂学放出新的异彩  相似文献   
5.
<释名>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与<尔雅>、<说文>堪称我国训诂学史上声训、义训、形训的三大里程碑.<释名>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编排上更为细致、系统化、合理化,成为后世类书中词语分类取法的对象;义训上开创了以声训统系全篇的新的训释方式,发展了原有的训释方法,有力地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颜师古《汉书注》既有大量解释实词的术语,也有众多解释虚词的术语。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对 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训诂术语的沿用,同时也有发展和创新。颜师古《汉书注》之前的任何一家随文释义传 注,义训术语都不如《汉书注》定型、成熟和完备,特别是说解虚词的术语。它揭示了唐代训诂学和义训术语的 基本面貌:义训术语体系已接近完备,虽然少量术语还有变体,但大多数义训术语已经基本定型,且具有概括 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中存在大量文体命题。刘勰运用训诂学方法对文体进行释义,既有声训,也有义训,以"义训"为多。刘勰依据"义训"释义的特点,从文体实用角度出发,为文体"释名以章义",体现了刘勰"据用索义"的文学思想。这种义训释义文体的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尚实重义"的传统,更为后世的文体定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考察原本<玉篇>和宋本<玉篇>均收字对应义训之差异,总结了后世撰修者重修<玉篇>时使用的删改手段,即增字、删字、倒字、改字、合并义项、分化义项、提取关键字词、概括总结,并尽力揭示删改的深层原因,以客观认识<玉篇>重修之功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