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62篇
  免费   1248篇
  国内免费   337篇
管理学   5250篇
劳动科学   310篇
民族学   801篇
人才学   980篇
人口学   367篇
丛书文集   13226篇
理论方法论   2600篇
综合类   27440篇
社会学   4159篇
统计学   1314篇
  2024年   203篇
  2023年   806篇
  2022年   820篇
  2021年   975篇
  2020年   897篇
  2019年   800篇
  2018年   459篇
  2017年   810篇
  2016年   893篇
  2015年   1551篇
  2014年   3254篇
  2013年   2656篇
  2012年   2985篇
  2011年   3937篇
  2010年   3879篇
  2009年   4034篇
  2008年   5165篇
  2007年   3992篇
  2006年   3366篇
  2005年   3058篇
  2004年   2531篇
  2003年   2107篇
  2002年   1935篇
  2001年   1713篇
  2000年   1203篇
  1999年   713篇
  1998年   375篇
  1997年   312篇
  1996年   292篇
  1995年   195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常识来说,信任的前提必须是对信任对象的信息有所了解,那么对象的信息,包括品格、身份、名誉等将成为信任的条件。但是,现代开放社会中面临的更多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的交往通常面对的都是对象道德品格信息的"缺场",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对信任的"不选择"或不作为,这就导致了现代社会巨大的信任危机。而在现代社会中,却存在着其他形式的信任,即基于专门知识、体制和一种所谓商业精神的信任,这些信任虽然可以允许对象信息的缺场,但是其信任的根基却是规则或契约信息的完全"在场",而非对主体本身的信任。孔子曾提出"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原则,即不随意臆测他人是否相信自己的待人原则,这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任品质,这种无条件的信任的风险和风险的担当诚然需要社会正义来支撑,但这种作为道德的信任上升为一种当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却是必要而迫切的。  相似文献   
2.
农地产权结构是搭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宪法秩序有效链接的重要桥梁.从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视角看,我国传统土地增值收益的国有化机制实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1982年宪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地租国有原则及地利共享秩序.然而,由于宪法土地条款一开始就被注入了地利分配具有倾向性的思想基因,长此以往便忽视了农民作为整体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另一半宪法秩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进行了"同地同权"、赋权于"民"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宪法秩序的延续而非替代,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要机制仍是征地补偿制度.要实现我国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必须回到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一元论的完整地利共享秩序中来,并遵循实质平等的要求,通过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对区片综合地价进行限定、采取倾向于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土地财政"政策、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案,推动农民全过程参与、共享土地利益.  相似文献   
3.
4.
美好生活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坚定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因此,通过对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厘清美好生活的价值内涵,同时,加强对现阶段制约民族地区协调统一发展所存在的主要因素的研究,明晰建设民族地区美好生活的理念,对于构建民族地区美好生活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决策信息为毕达哥拉斯模糊集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加权测度的TOPSIS决策方法。在分析了现有距离测度方法不足的基础上,首先给出了一种新的毕达哥拉斯模糊距离测度——毕达哥拉斯模糊有序加权距离(PFOWD),并研究了该测度权重的确定方法;在PFOWD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毕达哥拉斯模糊混合加权距离(PFHWD),同时探讨了其特征和与现有毕达哥拉斯模糊测度的关系;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PFHWD测度的毕达哥拉斯模糊TOPSIS多属性方法,并用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菩提心思想作为一种典型的利他主义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理念,其核心是大慈大悲,是通过发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以"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换"等方式,以及以布施等波罗蜜六度来逐步实践、升华的智悲双运观修法门。其中既包涵着从"道德底线"到"亲缘利他"及"纯粹利他"升华过程,也包涵着自觉觉他和自律他律的辩证统一思想。通过提倡和弘扬菩提心思想不仅有利于建立"道德底线"思想,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而有助于建立理性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7.
8.
现在多数外语课堂大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而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外语教学应该遵循这一规律。本文选取了二语习得中的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进行介绍,分析了二者与德语课堂的关系,进而推出二语习得理论与德语课堂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审美含义及其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识形态是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话语蕴藉属性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这样,文学作品就有了话语蕴藉属性。从各种文学作品看来,话语蕴藉属性的运用还是比较常见的,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话语蕴藉属性在文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是一句话,一个人名亦或是一个地名甚至是一个字。本文意在浅析部分文学作品的话语蕴藉属性的运用和从而体会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的益处,进而在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中运用这一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0.
1950年代形成了"本质—特征论"的文学定义,即先界定文学的意识形态本质,再界定文学是用形象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意识形态的特征。这一定义的思维方式是先界定事物的普遍性,再界定事物的特殊性,突出事物的普遍性关联,轻视事物的独特性质的揭示,使得文学研究本应着重研究文学的特殊性成为空话,不利于认识文学自身的规律。1980年代的文学审美论试图突破这种定义方式,但1990年代以来,反本质主义的文学语境论再次回到从事物的关联性定义事物的思维老路,文学自身本质问题受到质疑,弱化了文学与审美关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