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批评领域内的最高美学标准。其本质内涵即是“传神”,自诞生之日起,其内涵便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而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嬗变,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一)传人物之神(魏晋)、(二)传山水之神(两宋)、(三)传作者之神(元)。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清晰地显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演变趋势,也显示着中国绘画自身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人物画技法的精髓,线源自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特征,这也体现中国人物画的画家是运用线条把艺术追求和物象的感受相结合来统一表达的.线的艺术语言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迥然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不同时期的特征变化,选出几个特征变化明显的时期进行重点分析;其次重点分析当代的线条运用的特征,从笔法、笔势和笔意三个角度分析线条的运用;最后分析了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强大的作用,体现出线条运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艺术肌理在艺术实践中的运用,不但能丰富艺术的表现力,而且还能增加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本文对画面肌理技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结合当代人物画肌理技法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发展,阐述了画面肌理技法的发展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柳生     
《家庭科技》2014,(5):F0004-F0004
张柳生,1958年生,河南邓州人。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曾到广州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进修学习。擅长装饰人物画、工笔牡丹、写意山水等。作品多次人选国家级、省级美术作品展。主要代表作有《追求》《爱》《秋天的印象》等。作品《富贵满乾坤》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全国民政系统书域摄影展。  相似文献   
5.
任伯年先生,一直在我看来不管是在学识、画作还是人格方面都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他是近代中国绘画史上能力非常全面的一位绘画大师,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具有转折意义。本文就是来浅略的谈谈任伯年先生的人物画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水墨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曾经辉煌一时,是社会和政治、文化的表征。20世纪由于社会和政治变革需要,中国画发生了重要变化,造型能力大大加强,人物画与社会关系更为紧密。当代水墨人物画因其对现实的关注和人文的关怀,用水墨艺术表现形式造就了新的 “人文画”。  相似文献   
7.
人物画见长的董辰生先生,是中国画坛的一员宿将,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辰生的人物速写便成为莘莘学子临摹的范本,其画名就已蜚声域内海外。改革开放后,辰生在少数民族人物、戏曲人物和佛画等不同艺术领域里同时冷热耕耘。大受读者垂青,行家激赏,使他成为国画界的妙手巨擎。半个世纪以来,辰生以宇宙万物为友,以天地为心,以造化为师,以真为骨,以美为神,以人间关爱为怀,把山泉般的美融进艺术画廊,  相似文献   
8.
9.
借求学之缘,我和陈川相识于广西南宁,后又在北京相逢,平日对饮畅谈,引为知己。其为人稳重敦厚,谦和恭谨,刚毅中不乏温和,严肃中深藏智慧,予人一种文质彬彬的儒雅印象。古人云"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此似已为公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写意人物画坛深耕传统,辛勤耕耘近60载,李风杉潜心致力于探索写意人物画的精髓,师承蒋兆和、周思聪的笔墨精神,以深厚的传统功力和雄健的笔墨语言,着力表现人道主义情怀这一永恒主题,并以其奔放而不失严谨,秀润而不失厚重的艺术风格以及蕴藏其间的人文关怀,显示出恢弘大气、雄劲刚健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奠定了其在中国写意人物画坛上的江湖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