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5.
蓝江 《学习与探索》2024,(2):1-9+185+176
对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价值论进行分析,需要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来详细考察资本主义的劳动价值形式的变化。从产业资本主义,到金融资本主义,再到今天的数字资本主义,在产业劳动中形成的剩余价值,实际上变化为产业利润的形式。在空间形式上,产业利润需要进一步与商业利润、地租、利息、物流和仓储等领域的利润进行重组和分配,形成价值形式的第一次重组,即空间重组。在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诞生了虚拟资本,而事实上参与分配的是面向未来的剩余价值,即价值形式的第二次重组——时间上的重组。在数字资本主义及其平台的作用下,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将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变成“人力资本”,即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变成了福柯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从而让劳动价值形式再一次发生变化,让可变资本的部分变成数字平台掠夺和收割的意向,即价值形式的第三次重组——生命政治的重组。  相似文献   
6.
徐娜 《天府新论》2020,(3):17-23
柄谷行人借助康德超越论“强烈的视差”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依照这种解读模式,柄谷行人从对价值形式理论的分析入手,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形式的忽视,进而基于交换和流通解构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构建了一种消费者抵抗理论。然而,柄谷行人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并未超出古典经济学的水平,以价值形式理论来解构剩余价值理论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批判认同,所构建的消费抵抗理论也不过是一种主观主义形式化的浪漫式幻想。  相似文献   
7.
心理账户与薪酬激励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薪酬的预期参照点,可以改变人们对同一结果的认知评价,从而达到不同的激励效果;人们在规避惩罚时更易激发出高水平的努力;低金额奖酬时人们倾向于选择物品,而高金额奖酬时人们倾向于选择现金.这些研究结论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货币共同体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范畴。马克思关于“货币本身就是共同体”的论述,蕴含着以共同体为基本单位考察人类存在形态的历史演进的意蕴。马克思在行文中将货币共同体界定为以抽象性为本质规定的存在物。货币共同体抽象规定性的生成,一方面是人类存在样态嬗变的历程,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生成的价值形式逻辑的反映。货币共同体的抽象规定性是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产物。因此,只有以价值形式的演进为主体脉络,将货币共同体抽象规定性的阐释置于社会分工与交换关系发展的总体历史,才能还原马克思对共同体考察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本来意蕴,从而洞察当代资本主义抽象统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程度日益加深,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信息对经济、社会活动的作用日益重要。从1998年2月起实施的由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看,我们现行的评估思想、指标体系和有关保障制度,尚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一、经营业绩考核范围问题以往,我们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估,总是以企业的经济效益或营业业绩为核心或为标准衡量,其实,这两者都不足以涵盖企业经营业绩的全部内容。企业经营业绩理应是指…  相似文献   
10.
“一”与“多”的关系是辩证法的重要谜题之一.在黑格尔—马克思的逻辑理路中,这一谜题获得了从“一”到“多”“内涵式”发展的求解,即由“一”内在、必然地生成“多”的逻辑求解.在两位辩证法大师之间,马克思又将黑格尔思想的内涵逻辑改造为历史的内涵逻辑,从而将“一”衍生“多”的过程理解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理论表征.马克思的“一多”辩证法最为集中地展现在《资本论》的商品章里:从简单价值形式演进为另外三种复杂价值形式的过程,正是经济范畴的“一多”辩证法;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主导性质,这一过程又成为通过价值形式发展史的显微分析而进行的宏大批判,即世界观的“一多”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