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9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作文教学思维定式的缺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文教学的思维定式带来作文的模式化,而模式化造成个性文、创新文的缺失.其主要表现是重内容轻体式、重纪实轻想象、重课内轻课外、重共性轻个性.在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行政机关的公文,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公文处理工作是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机关的办事效率,关系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4.
话剧与戏曲属于不同的戏剧类型,有不同的艺术规范。近代对话剧艺术规范的认识是伴随着对西方文学性演剧方式的误读及误读成分的消减同时展开的。在比戏剧这一文艺体裁概念更切实、具体的话剧和戏曲的文类层面来探讨中国现代戏剧体式的嬗变,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梳理现代戏剧变革的取向,也对认识当代的戏剧发展和现代戏曲文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题材阈限的拓展与写作程式的独创两方面入手,着重探析沈从文湘西散文(主要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对传统散文体式的巨大突破。作者认为,沈从文湘西散文拓宽了散文的题材视野,丰富了散文的表现艺术,达到了高度自由的文体境地。  相似文献   
6.
周芸  吴蕾 《学术探索》2009,(4):134-139
体式新闻语言是一种由不同语体标记相互渗透所形成的言语现象。特定社会的时代精神、文化心理、思维模式以及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受众的知识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不但影响着跨体式新闻语言的生成,促使跨体式新闻语言生成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而且还因该效果所呈现的风格色彩进一步影响到新闻报道语言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公文体式写作研究阐述最简易的类型是浅显知识介绍,通常以"怎样写**"的模式出现。这只能算是一种启蒙教育。公文体式写作研究阐述最普遍、流行时间最长的类型要数"格式说明+例文"的简易模式。这种模式比起浅显知识介绍型来,有所进步,但非常有限。问题主要在于运用这种模式过于简单,过于粗疏,在例文的引用列举上尤其如此。这表现在一个公文体式只举一篇例文,而且没有分析说明;一个公文体式举有多篇例文,但同样没有分析说明;错用例文而产生误导;错用病文作范文而产生误导;推荐病文作范文而加深误导等。公文体式写作研究逡巡不前的原因之一是人们至今仍普遍认为公文写作只是一种简易、机械的技术操作,所谓的公文写作学是不存在的;原因之二是公文写作研究人员的队伍尚不精锐有力,特别是缺乏能真正统领大军冲锋陷阵的将领和统帅。(打破这种现状的)突破口是群策群力,及早编创一部能极有效地指导公文写作实践的新经典《现代"尚书"》来。  相似文献   
8.
从连珠的艺术特质看其文体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文体的连珠,前人对其渊源肇自莫衷一是,抵牾颇多.从连珠体的艺术特质出发,通过剖析,发现设喻明理、有合因果逻辑的连珠,其最基本的说理方式--"先列其目,而后著其解",在墨韩管荀诸家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孕育发展,中间经《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到扬雄手中,连珠这一文体已经基本上区别出自己的文体特质,通过班固、贾逵、傅毅、蔡邕等人的开拓,连珠在东汉获得独立的文体地位,后经晋陆机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考察"义疏"字义演变,得名缘由及历代儒经义疏体式特点,对目前学界对于"义疏"的一些看法做出了辩正.文章指出,"义疏"复合"义""疏"二字而成,各字取义不同,"义疏"名义因此有别,同时,由此名义之下,亦存在着彼此相关但相互区别的三种不同体式.  相似文献   
10.
六言诗起源于民歌和《诗经》、楚辞,产生于汉末,成熟于唐,发展于宋.在各种诗歌体式发展演变、交错升潜的汉末魏晋时期,六言诗未能成为主流诗体,从此在诗史上沉寂下来.六言诗体未能盛行,有几个原因:音节死板,难写难工,诗体与时代精神不相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