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保护地在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存在一定差异.《自然保护地法》立法工作须依赖理论上对自然保护地的类型化,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对应型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因此,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的空间差异,可以将当前相互重叠、缺乏体系的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小区等四种类型,搭建"1部基础法律+4部类型化条例(或法律)"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并可以通过体系化公法、私法制度工具强化自然保护地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
3.
4.
德国保护地体系是沿袭历史逐步形成的。首先论述了德国保护地体系的法律基础,并对11类德国保护地的定义、现状和管理事权进行了解释。继而对德国保护地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各类保护地由《联邦自然保护法》统筹、分级管理,以自然保护为核心目标;各类保护地地界交织现象广泛存在,从而实现更广泛的连接;关注文化与自然的融合,强调文化景观管理;各类保护地倾向不同功能,平衡保护与利用并合理发展可持续旅游;法治巩固本土特色的保护地。最后对我国的保护地体系进行相关思考:法定保护地须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包容自然与文化景观的保护地可与"自然公园"相得益彰;对保护地的利用及管理需要通过统一规划实现。  相似文献   
5.
建立保护地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资源的利用和文化的传承。但建立保护地却对当地居民的既得利益构成了侵害。传统的“殖民地保护”模式则是这种侵害的根源。随着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对保护地居民权利的确认,世界各国对保护地居民的权利开始承认、尊重和保护。尤其是2003年世界公园大会通过的《德班协定》所倡导的保护地“新的管理模式”,更是将保护地居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了一大步。而世界保护地居民权利保障的发展,也为中国保护地建设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我今个儿介绍的是宋大川,是自2003年起,每年都提出《保护北京地下文物》提案的北京市政协委员。他呼吁"要动土,先考古"他给所有人留下的印象是"文质彬彬":衣着朴素,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尤其是他那张戴着眼镜的脸上,显示出中国文化人特有的儒雅气质。但也  相似文献   
7.
《源流》2012,(2):79-79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苗木开始迅速生长,苗圃在早春时要做到"四防"。防冻害。早春气候多变,苗木极易遭受冻害,要认真做好防冻工作。对采取保护地栽培的苗木,寒流来临时,除密封膜保温外,还要在棚上增盖草帘,天晴后及时揭掉草帘,接受光照,增加棚内温度。在晴朗无风的中午前后,要视棚内温度高低,适当开窗,通风降温,防止高温烧苗。...  相似文献   
8.
由于保护地蔬菜育苗播种旱,苗期所遇的气温低,苗龄长(一般10月一次3月),温室、塑料棚的温湿度及空气都难达到蔬菜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如管理不善,防治病害不及时,易诱发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沤根病等疾害。危害轻者,降低幼苗质量,定值大田减产,重者导致死苗,错过农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而实现自然资源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建设美丽中国与自然资源生态文明的关系,分析了目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所面临的法律制度问题,并且提出回应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寻求私法上的制度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利用,而以生态经济学为视角构建的自然资源保护地役权制度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对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的基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四川省独特的自然地质环境,运用计量地理学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65—2015年期间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主要为集聚型;虽不均衡但有向平均分布发展的趋势;已演化成以环四川盆地的高密度分布多核区域和高密度分布片区带为主导、川西和川西南呈高密度片区带状分布的格局。研究还发现: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的重心迁移轨迹呈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趋势,逐渐接近四川省的几何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